精选文摘《柔和,有时比粗暴更有力量》内容如下:
女儿在幼儿园初识数字,回家拿铅笔练习,一个在大人看来简简单单的“2”,也不知她怎么想的,总是反着写。我拿起她的小手,一遍遍比画:“2像小鸭水中游……”等到我松开手,让她自己写,还是反方向的。反复试了几次,我的声音越来越高,语气也越来越不耐烦:“我都教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呜呜……”女儿被吓哭了,眼泪抹到手上,又把纸揉得皱巴巴的,弄得一塌糊涂,看起来好可怜的小模样。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柔声对她说:“不怕,咱们再多练练,慢慢就会了……”听到我这样说,女儿的表情放松了,甜甜地笑着说:“我喜欢温柔的妈妈。”又过了一会儿,她终于学会了写2,虽然扭扭歪歪,至少不再是反的了,我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原来,在教育孩子时,柔和,比粗暴更有力量。
想起当年刚上班时,遇到一位脾气粗暴的男上司,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在下属面前的威严,他对所有人都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模样,就连对在厨房做饭、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也不例外,大家都对他心中不服,表面上不计较,内心却是一种敷衍的态度,这样自然干不好工作,我们的业绩在系统内部排在最后的几位,任凭他大会小会地开,又拍桌子又瞪眼,排名就是上不去。
这件事终于引起了上级部门的不满,把这位男上司调走,重新派了一位女上司来,她上班好多天,都没有正式开过会,给大家布置任务总是笑眯眯的,就像聊家常一样,事情交代清楚了,她就不再过问细节,只等结果。但是有谁遇到实际困难了,她一定会仔细过问,共度难关。这种内紧外松式的管理方式深得人心,人人都愿意卖力气工作,业绩自然也就上去了。柔和是一种态度,把它用在上下级之间,并不意味着当领导的会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睿智的为人处世之道。
读过作家毕淑敏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她早年当医生时的一件事。一天,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老师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这是毕淑敏第一次知道,柔和有时比粗暴更有力量。
柔和,其实代表着一种品质和风格。它是一种不需要剑拔弩张,依旧坚守尊严的艺术。当我们试着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湿润弥漫在唇舌之间。一个人只有试着让自己的内心柔和了,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更多的柔和。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28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