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蜂群里的经济学》内容如下:
最近密集读了好几本经济学的早期着作,当年的经济学家们似乎对蜜蜂情有独钟。
1732年,在荷兰出生的伦敦人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出版了被誉为“原始经济学”扛鼎之作的《蜜蜂的寓言》。该着作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最初,这群蜜蜂勤劳工作,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整个王国百业兴旺。后来,整个社会开始转向过度节俭,经济逐步陷入衰退。作者想要通过寓言阐明,消费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振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建立起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劳动分工、“看不见的手”等后来在经济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概念也能从寓言中找到雏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在尝试阐释“正外部性”的时候,也曾向蜜蜂寻求灵感。
所谓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受益者无须付出相关代价。通常来讲,因为主体的行为并没有产生利己的效用,从总体上看供给不足,需要“看得见的手”提供支持或补贴。当代人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大多数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都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但对20世纪中叶的经济学家们来说,想说明白这一点还需要一些时间。
詹姆斯·米德认为,苹果和蜜蜂之间的关系就是正外部性的一个完美例子。他在1952年写道:想象一下,一个地区既有果园也有养蜂场。假如种植苹果的果农种植更多的苹果树,养蜂人就会受益,因为这样能产出更多的蜂蜜。但仅从果农的角度来看,种植更多的苹果树并不能提升其劳动产出比,因而并不能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如果果农选择种植更多苹果树,这种行为就会产生一种正外部性,即虽然自己没有受益,但可以增加养蜂人的收益,进而使社会总收益增加。
这真是经济学最浪漫的表述。闭上眼睛,你会“看”到米德的例子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初夏的苹果园里薄雾蒸腾,树荫下,养蜂人和果农分享着防护服,一边扯着闲篇,一边看蜜蜂忙碌地飞来飞去。难怪这个例子流传多年,经久不衰。它是如此生动,虽然完全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苹果花几乎不产蜂蜜。
有趣的是,尽管很多经济学家都对蜜蜂抱有可以被证伪的幻想,但人类和蜜蜂的互动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很久以前,人类还不会养蜂,但会采蜜,即从野生蜜蜂那里偷蜂巢。很多原始时期的洞穴壁画上都记录了类似的场景。
至少5000年前,养蜂业开始出现。根据史料,希腊人、埃及人和罗马人都有专业人士负责“驯养蜜蜂”。
到了中世纪,养蜂人开始出现。他们使用一种草编的蜂箱,复原图看起来像一堆摆成倒圆锥形状的稻草绳团。
草编蜂窝的可恶之处在于,如果你想获得蜂蜜,就必须清除蜜蜂。当时的养蜂人通常会用硫黄熏死蜜蜂,然后一边收集蜂蜜,一边为能否及时蓄养出新的蜂群忧心。公众也对这种杀生行为感到不安,毕竟蜜蜂这种小生物不仅能为人类带来可口的蜂蜜,还能给植物授粉。
当时迫切需要发明一种更科学的蜂箱符合各方利益,尤其是蜜蜂。
1852年,美国专利局将9300A号专利授予了一位名为洛伦佐·洛林·朗斯楚斯的美国牧师。他设计出一种活框蜂箱,也就是今天通常所说的“朗氏蜂箱”。
朗氏蜂箱是一个从顶部开启的木箱,巢框垂下,并以相隔8毫米的“神奇间隙”均匀分隔开。之所以用神奇来形容这个间隙的大小,是因为只要间隙不严格按照此规格来排布,蜜蜂们就会自行在隔板上添加结构,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蜂王被安置在蜂箱底部,被“隔王板”所限制,这个隔板可以阻止蜂王进出,但工蜂可以自由通过。这些蜂巢可以很方便地被拉出,并通过离心机以旋转的方式取蜜,蜜蜂只会被甩出来,或许还会晕一会儿,但性命无虞。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243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