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朗诵与演戏》内容如下:
朋友推荐了一个古典诗歌朗诵会视频,看后颇多感慨。
儿时看出殡,队伍里总有几个人哭得很是厉害,呼天抢地,捶胸顿足,但只是让人诧异,并不感动。有大人告知,那些人多是东家花了钱请来扮演孝子贤孙的,依给钱多寡,哭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哭丧是民俗,跟艺术不搭界。
稍长,在我下乡务农的镇上,有一群无名诗人,常常组织诗歌朗诵会。我那时梦想做诗人,自然十分踊跃。但去了一次,就不敢再去了。好多年后,我把听那次诗歌朗诵的感受写进了小说《无影无踪》(刊于《上海文学》):
“好端端的一个人,该笑笑,该哭哭,该骂骂,该动拳头动拳头;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一到台上或是人堆前面,立刻就变了个人,全身僵直,棍子一样戳在地上,头微微侧向一边,微微抬起成一个仰角,眼睛盯着空空荡荡的半空,半天一动不动。大家以为他没有了呼吸,变成了石膏像,他却忽然一声尖叫:‘啊!’吓得大家一跳,以为断气。
那声音却又由高处渐渐落下,又突然提高:‘骏马/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走’字拖得很长,尖锐地颤抖,小节奏、高频率,听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随着阅历增加,诗歌朗诵见多了。各种各样外在的,浮浅的,夸张的,可笑的,拿腔拿调、一惊一乍、撕心裂肺、张牙舞爪……有的朗诵者是明星,把朗诵当成了演戏。其中最极端的戏剧化表现几近职业哭丧。
真正让人获得精神享受的诗歌朗诵是有的。孙道临和焦晃两位艺术家就给我留下过极深的印象。他们的庄重,沉稳,从容不迫,静水流深,令人肃然起敬。两位都是演员,但给我的感觉是学者。
朗诵不等于演戏,纯粹是声音的艺术,优劣完全取决于声音对心灵的穿透,动作与表情只是辅助,不借助服装、道具、布景才叫真功夫。甚至,朗诵者完全可以不在现场。
两位艺术家特别鲜明突出的特点是内敛。内敛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极尽绚烂之后的复归于平淡。内敛所表现的外在的淡定与内心是一致的,内敛的程度越高,心灵的饱和度也就越高。内敛是内心世界强大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内敛不仅是表演风格,更是艺术品格。
内敛在艺术上表现为节制情感的理性。事实上,真正达到极限的情感是无法表达的,正因此,古人才有”大悲无泪,大哭无声“一说。
节制就是自我控制,约束情绪和行为。苏格拉底认为:”节制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比君王的冠冕更尊贵。一个表演者的成功或失败,并不在观众的欢呼与鼓掌中,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中,节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230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