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沙头角中英街》内容如下:
80 年代,你如果站在深圳河北岸,就可以与深圳河南岸的香港隔河相望;你如果行走在沙头角上的中英街,就可以直接到香港的店铺买东西。
早在清朝年间,中英街原是一条沙石小河。后来,因河水改道,河便干涸,渐渐地形成一条小道,取名“鹭鸶径”。
1898 年6 月9 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威胁之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约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 年。
次年3 月16 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界桩,写着“大清国新安县(后更名宝安县)界”。界桩在沙头角鹭鸶径一字延伸,把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中国(华)界,西侧为英(港)界,故名中英街。
中英街的名声,与它所在的位置和规模似乎并不相称。它其实位于深圳市东部盐田区较偏僻的沙头角街道与香港北区交界处,长约250 米,宽约4 米。如果从进入中英街的方向左右区分,则街左边一排店铺为深圳商家所开,右边一排店铺为香港商家所开。持证进街的人,可以在街上自由行走,那界碑石更像是游人照相的背景道具。深港两地政府部门早已有针对性地对这里的商店颁发了相应的许可证,有些受专营限制,如烟酒等在这里是禁止买卖的,其他日用消费品则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于是,有包装精美的西装布料,有西洋美女百媚笑的袋装丝袜,有香气扑鼻的力士香脂,有款式多样的折叠伞,有李锦记调味品,还有港式衣裙、黄金首饰、电子手表,以及仿真的各种名表、意大利皮衣皮鞋皮带,甚至是洋溢着精致生活气息的港风杂货。当然,也有不规矩的商家,在普通杂货掩饰之下,躲躲闪闪地私售万宝路、555、剑牌等香烟,还有轩尼诗XO、篮带、马爹利等洋酒。
80 年代的国货现状,无论从质量还是包装上说,与中英街买回来的港货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尽管我们反对崇洋媚外,但作为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之心是没有国界的。中英街上的商品包装精美、用料不虚、设计时尚、质量考究,加上东西免税,让人感觉的的确确是物美价廉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几十年过去,当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之时,我想,几十年间,尤其是80 年代之初,从沙头角中英街流向全国各地的形形色色的进口商品,有没有被中国轻工生产厂商当作学习的样板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当然,买卖本身就是交流,就是学习。
作为曾经的深圳市民,中英街很自然地融入我和与我同代的深圳人的生活之中。我习惯在周末,汇入前往沙头角中英街的人流,这时参观的用意为零,一个想法就是去购物。我在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深圳,我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去中英街购物当成主要的接待项目之一。朋友离深还家,也常以在中英街买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而心满意足。
在中英街往返多了,我便增加了不少之前没有过的购物经验。比如,在中英街店铺里,东西最好按搭(10 个为1 搭)买。
这样更划算,商家可实现薄利多销,买家可享受最低折扣。我还学会讨价还价——看中的东西不要表现在脸上,而要装作随便问价格,当与对方就某个商品报价砍价且接近成交时,你还可以装作抬脚要走的样子,然后再回头补一句:“再打九折!不卖就算了!”商家生怕你真跑了,于是做出痛心疾首样:“给给给,今天放血价,我只图开卖吉祥!”但买家没有卖家精,你以为自己占便宜了,没准在别的店看到同样的东西,人家标价比你的成交价还低一截。你忍不住返回,找店家理论,店家却可能指着柜台上的告示牌——“议价卖货,出店不退”。
我相信,中英街上的买卖纠纷,甚至激烈冲突都不鲜见。
今天的沙头角中英街,面貌已今非昔比了。单从城区面貌方面说,它有了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 条新的街道。主要建筑有入口广场、骑楼、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和中英街雕塑墙等,街边商店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档次,其规划设计也体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
中英街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中英百多年的抗争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更提升了“此处特色独具”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210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