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消失”的安妮宝贝,还在写》内容如下:
作为80年代文青圈子的顶流网红作家,近些年来,围绕安妮宝贝一直有一个独特的现象:
曾经的读者们回忆起阅读安妮宝贝的时光,大多并非感怀青春之美好、易逝,而是觉得羞于启齿——“读安妮宝贝是一种‘耻辱’”。
写作20余年,贴在安妮宝贝身上的标签并不少,且几乎清一色以负面为主:“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80后精神毒品”“矫揉造作的都市言情伤痛写手”……其文风也在网络上被许多人恶意模仿和扭曲。
如今“安妮宝贝”四个字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最早的那批80后读者也已步入中年。
其实早在2014年,安妮宝贝就已更名为“庆山”,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当初和安妮宝贝同时期火起来的譬如宁财神、李寻欢等网络作家,早已不再从事纯文学写作,要么转行做了编剧,要么下海从商,只有安妮宝贝,哦不,庆山,还在以几乎一年一本的速度向文学市场供给属于她的文字与思索。
是的,她还在写。
1974年夏天,一个叫励婕的女孩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小渔村里出生了。
在海边农村长大的她害羞敏感、不善交际、朋友寥寥,加上父亲工作繁忙,母亲脾气急躁,她总是独自玩耍,在卧室看书或者在房屋后的大池塘逗留一整天。
童年长时间的独处让她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寂静、敏感与惆怅。
青少年时期的励捷和大多数规规矩矩的女孩一样,遵从父母的心愿,按部就班读书、考学,从经济学专业毕业后的她听从父母的建议,在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做了营业部职员。
20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被翻译来中国,20来岁的励捷第一次读到杜拉斯,心里某根弦被拨动了。
王小波在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里说:“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王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语言文学了。”
文艺作品里涌动的爱欲与银行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叫励捷的女孩终于按捺不住了。
90年代正是互联网探索成长期。
1997年末,美籍华人朱威廉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以“生活,感受,随想”为宗旨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学网站“榕树下”。
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时新的阅读与娱乐方式。
1998年,24岁的励捷以信手署下的笔名“安妮宝贝”在电脑上开始了写作生涯,在BBS上传了第一篇小说《告别薇安》,开始用喃喃自语式的细碎句子描摹破碎的情感、漂泊的女性、都市小资的孤寂。
这些并不成熟的随想式习作却意外走红网络,安妮宝贝凭借其阴郁颓废的独特笔调,受到网友们的铺天盖地的喜爱。
读者们的热情给了这个向来内敛顺从的女孩以勇气。次年,安妮宝贝便不顾父母反对,辞掉了银行的工作。
她先是来到南京短暂居留,在广告行业就职,后又辗转来到上海,见到了榕树下的朱威廉。
于是在榕树下的公司架构中,安妮宝贝摇身一变成为了内容制作主管,网站主编是路金波,也就是李寻欢。
在由榕树下孕育出的第一代网络作家中,安妮宝贝与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后来被并称为榕树下“四大杀手”,在网络上红极一时。
其中安妮宝贝更是凭借其鲜明独特的行文风格在四位作家中最受关注。
2000年1月,全世界都在迎接21世纪,庆祝千禧年的到来,伴随着的是下海经商潮、城市化。
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正是在这个时间里出版,她颓废阴郁的文字格调恰好道出了狂欢背后年轻人内心华丽颓靡的孤寂与迷茫,用她自己的文字来概括就是——
“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她的写作对象总是围绕着繁华都市生活的边缘年轻人,主题大多关于年少的情欲与妄想,堆砌出了一大堆深入人心的形象。
如“海藻般的头发”“光脚穿白球鞋的女孩”“穿白棉布衬衣和烟灰色裤子的男人”“喝冰水、在冰凉的地板上走”……
《告别薇安》最终创下40万册的辉煌销售业绩,安妮宝贝的书一度成为小资必备,安妮宝贝本人则成为无数文青心目中的“网红”。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133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