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灵山本是善思存》内容如下:
四、善念即是佛体质
三藏这才知晓接自己的人是接引佛,自己已经洗脱尘俗,喜得佛身,乐得“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悟空连回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可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矛盾着的双方向彼此的对立面相互转化”。悟空为何谢师?他接着说:“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中华之道,“义”字当头,最讲“成全”二字,只有彼此成全、互相成就、和合共生,才能在付出中收获自己的风景,正所谓:“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若没有师父的“需要护送”和“通关升级”,猪猴之辈哪有机会得道成圣,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人得有“功成不必在己”的旷达。在这里,我们须得知道,只有唐僧才有资格领取真经,其他人做得再好都是“形同虚设”,唐僧是受了佛祖资格认证的唯一人选,其他人是“插件”和“防火墙”,杀毒软件是不能代替浏览器和中央处理器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定位”,然后是“懂得感恩”,接下来是“学会合作”,因为即使你再强大,也有很多事情是“没有入场券”的,只有乘势而为,借力打力,奋力合力,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显得“毫不费力”,才是人生道路上为你早已安插好的“不竭的动力”,师徒四人深明此理,于是“身轻体快,步上灵山。”
五、索要人事有禅机
佛祖吩咐让阿傩和伽叶把经卷如数交给唐僧师徒,但他们却节外生枝,竟向唐僧索要“小费”,唐僧师徒初次未给,他们竟直接给了无字经书打发了师徒。四人不知其中有诈,竟欢欢喜喜回走。亏得燃灯古佛听破此意,遣白雄尊者弄起狂风吹落经卷才让真相显露,气得唐僧垂泪,悟空暴怒。其中深意,扑朔迷离。梁归智先生指出:一般读者做“讽刺世人”解读,通达之人晓“打破文字限制”“真理超越文字”之理。(吴承恩着,梁归智评校:《新评新校西游记》,三晋出版社2012 年版)语言代表欲望,文字束缚想象,很多规律和道理是先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我们只能将其纳入特定的“结构”中才能够“解码”其“有界定”的“意义”,但真理的完整含义和运动轨迹是很难通过具象的语言文字准确描述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常道”太难用语言描述了,切成了丝的土豆当然好下锅煎炒烹炸,可是空对着炸薯条和炝拌土豆丝,如何能想象不削皮或从土里拔出来时的模样呢?
立了文字,就是做熟了吃,片面、固化了人的认知。所以李卓吾评点道:“可惜无字经不曾取来,所以如今东土都是个钻故纸堆的苍蝇。”万法皆空,引你走向成功的方法、手段都是工具,都是火炬,都是蜡炬,它们只属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和空间,而对今天和明天不产生“直接现实的意义”,明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所以荀子强调“虚一而静”,“虚”就是清零一切“不与时俱进”的主观判断,用“空无一法”的眼光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不受思维干扰,不被概念框定,不落主义窠臼,神圆智方,大智大慧之所以“神乎其神”,大多是没有“条条框框”,是“变动不居”的,因此,有人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此理都是相通的。
六、无牵无挂见本心
最后,唐僧把自己的“饭碗”送给了阿傩和伽叶,算是为获取真经付出的“代价”。前有铜台府一难唐僧被打劫“献出了袈裟”(当然后来被悟空显神通索回),这一回又把钵盂交出,俗世说:“千里做官,无非吃穿。”可尘劳恼人,又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谚。所以欲免俗累,须把目的和手段合理区分,正所谓: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是“谋道不谋食”,一个是“恶衣恶食”众人耻之,我们对衣食住行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生境界的高度,看官知乎?
此等事务亦合了原文“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之理,不徒为俗眼中掏“过路费”之解。流连袈裟和钵盂还是有我、有私之境,所谓的道和法都是要摒除“天赋所拘、人欲所蔽”的“小我”,而与万物相通、天地一体的。物与物之间是互相成全、互不相害,处于一个矛盾体中相互转化。唐僧还是执着于、着眼于有形之物衣食住行的物质所需,文胜于质则史,物是为人所用、成人之美的工具,而不是装潢门面、文过饰非的媒介,有此贪恋之心就还是没有彻底觉悟,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停留于事物的表象。康德说过,感性在对客体直观时才会产生感觉,这种感觉称为“直觉”,直觉只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应。唐长老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全托付给“感性直观”,空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坚定的信仰是无法度己度人的,形而下谓之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行利物济人之道”,被物所累如何利天行道、尽己尽人?所以阿傩、迦叶这一招叫作“夺人”“夺境”,用禅性机他“最后俗念”之锋,使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他发自肺腑地将自己的欲求和信仰从客观必然转移到道德自律,从而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通过自由意志的“绝对命令”和社会实践,实现人类向为自己立法的“自由王国”的飞跃。
七、结语
取经四众由心猿意马到猿熟马驯,历经磨难,始见真如来,然而究其实,行程十万八千里,即在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的一念之间耳。孙悟空的未来同事释迦牟尼佛曾经问过此类问题,佛曰:“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出自《金刚经》,意为:你认为可以凭借佛的肉身见到如来吗?)答案乃否。佛的回答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意为:如果能认识到各种看得见的现象都不是恒久不变的现象,那就见到如来了。)用在小说里正好解释为何悟空可以多次拜见如来,却无法取经回来。因为悟空还没有练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看到的还是表象,所以不能真见如来而获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觉悟大智慧。
就像佛祖说的“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大道之学。我们知道,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真正的大道真经乃是自律,乃是修心,乃是降伏自己的“心猿意马”。心不在别处,只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在人类共有的品行、性灵之中,同情心、羞耻心、礼让心、是非心都是人生而有之的,我们从这些本有的自然性中借助经验、知识和工具来调整、唤起、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群体和个体共同愿望的和谐统一,这才是白本经、无字书的良苦用意。
人类其实自带成圣成佛的属性和安装包,只不过是丢了密钥和提取码,那些所谓的烦恼、焦虑、不遂愿、不自在,也都是取义成仁WiFi 没打开的网络延时状态,觉悟不过是把理性精神和道德精神都解压成功,调成可以智能浏览、自动纠错的无损播放模式。“可惜无字经不曾取来,所以如今东土都是个钻故纸的苍蝇,可惜可痛!”(《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 年版,第803 页)凭良心做事,自己纠正排查自己的善恶过失,缘木求鱼是我们盲目自信的最明显例子。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我们寻找自己的开始……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12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