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全球“学历通胀”时代来临》内容如下:
“美院毕业生辞职出来扫楼道?!”
去年5月份,一档韩国节目追踪报道了一位叫金艺智的女性,她从美术学院毕业,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当美术设计或自媒体插画师,反而跟母亲做起了同事,一同出现在首尔各大医院、工厂、学校等地搞卫生。她之所以这么选择,除了个人的考虑外,还与韩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分不开。
韩国:高学历低就业
根据2019年的数据,韩国财阀控制了本国经济70%的GDP,但每一年给社会提供的新就业岗位,还不到全国就业总需求的5%,这意味着,95%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去中小企业。但因为财阀的产业及其经营领域宽广,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能提供的职位也很有限。在职位供需悬殊的情况下,大家只好在学历上“卷”起来。
既然本科毕业没有就业竞争力,那就去考研、考博,学历成了普通人唯一的竞争砝码。韩国劳动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韩国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现在从事的是高中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很多纯劳力职业都有大量的高学历应聘者。这就是国际上说的 “学历通货通胀”(以下简称“学历通胀”)。
在此背景下,大家就能理解金艺智的选择,毕竟她只是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尽管这不是世俗眼中的成功,但收入稳定,福利也不错,赚的钱跟普通白领差不多。
印度:质量不行,等级来凑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高等院校入学率不断提高,2020年全球本科入学率已达到40.32%。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学历人才增多,会带来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专业化。比如去医院看病,以前医生是本科毕业,现在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是不是觉得有保障了许多?所以,“学历通胀”让整个社会享受到了专业化的红利,但是对个人来说,则削减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不少国家的毕业生,拒绝原地等待,他们开始动脑筋,谋求新出路。
以高学历人才流出大国印度为例。印度热门纪录片《补习班的门口》中那个叫阿里·法拉斯的少年就很有代表性。他的理想是考上印度理工大学(印度第一高校),然后去美国打工、当高管、移民,完成妈妈的愿望。
阿里·法拉斯的梦想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印度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具有历史优势,但是印度的高等教育水平欠佳,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达不到欧美大多行业所需,至少也得是硕士、博士,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么一来,或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推动更多的学生去“卷”高学历,二是进一步推动欧美国家的“学历通胀”加剧。
欧美国家:
移民加剧“学历通胀”
近些年,英国各大媒体都在报道本国高等人才“走上街头拉横幅大罢工”的新闻,总体来说,“活多、钱少、压力大”是罢工的根源。但“便宜又好使,加班无怨言”的高学历移民源源不断地流入,往往让他们的加薪抗议变成一场空。
英国经济形势长期处在瓶颈期,压缩用工成本、雇用便宜移民是雇主的首选。为了保住竞争优势,不少英国年轻人只好背上沉重的大学贷款,省吃俭用地攻读高学位。在“学历通胀”的大势下,这些努力是否能获得经济回报,还需要打个问号。
那么,卷到他国的高学历人才,就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吗?也不一定。不少国家对外来移民就业有苛刻的限制,高学历不一定管用。
曾有加拿大留学生发帖子列举身边的“外国人高才低就”,“跟餐厅上班的小姐姐聊了一聊,发现人家是工程物理硕士;坐出租车,司机居然是语言学博士。”一时间,网友纷纷跟帖,贡献更多催泪案例,“我这边的Uber司机大多是印度土木工程学硕士”“我的开车教练是墨西哥生化博士”“日本生物博士去老人院做护士”……在发达国家,移民中“硕士炸薯条,博士切牛肉”的事情非常普遍。
承认吧,我们都是普通人
时代大环境如此,曾与美国同步“起飞”卷学历的日本,在吸取泡沫经济崩盘、高失业率引发社会问题的教训后,变得务实起来。
在日本留学的小圆是B站的短视频博主,她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日本民众认为,大学本科毕业后,不是因为专业爱好而去读硕士、博士的人,都是逃避工作的懒人。
据日本大学入学考试数据显示,日本2023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只有45.1%的人报名参加高考。而去年,日本大学入学率只有56.6%,有近一半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去读大学。日本高中生的就业率为75.1%,而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4.1%。
没有“学历”追逐感的日本社会,人们的求职心态比较平和,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厨师、手工艺者等“个体户职业”当作终身职业来干。“只要能创造价值,就能获得尊重”,一位受访者在NHK电视台的采访中提到。承认吧,我们都是普通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不仅仅是学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8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