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曲中诗意“花月夜”》内容如下: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它又名《夕阳箫鼓》《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描绘了古城浔阳(今在江西九江辖区内)的江上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着名的琵琶独奏曲。从清代至今,经过多次整理,改编得更臻完善。1925年,先被柳尧章、郑觐文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后来被着名钢琴家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民乐人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它改编为吉它独奏曲,作曲家陈培勋还将它精心创作成时尚精妙的交响音画。
从琵琶曲到交响乐,无论哪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总是脱离不了那“春江月”在人们脑海里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让人在音乐感悟中,品味出情景交融的恢弘气象、壮丽优美的日月江河、山川风情,那是水乳交融的艺术天籁,有着天地浩歌的九曲情长。
笔者听过一个民乐版本,从中感受到江南丝竹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醉人心扉,忍不住就沉浸在委婉多变的节奏里,听音乐娓娓道来的诗情画意,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夜里月亮升起,舟还在水间荡漾,花影点缀,景色迷醉。曲中琵琶模拟了江楼钟鼓的急浪拍岸,二胡演奏了思绪曲终的淡远之情,古筝跳荡出心思舒缓的流波声涛,洞箫再现了渔舟唱晚的悠扬之情,还有钟声传出了静谧深远,鼓音营建了海上明月的壮丽恢宏。在这首古曲里,我听到了“江楼钟鼓”的轻悠,“月上东山”的明亮,“风回曲水”的婉转,“花影层叠”的风韵,“水云深际”的浩瀚,“渔歌唱晚”的风情,“洄澜拍岸”的景致,“桡鸣远濑”的桨声,“欵乃归舟”的悠远等等。众多的传统乐器交替上演,流泻成诗意风光,宁静透明,通达酣畅,高远至美。
1998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上,《春江花月夜》民乐版的演出震惊了所有听众,从而声名远扬,享誉世界。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国界。从这首古典民乐,自然会联想到张若虚的那首同名古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久负盛名,为唐代“吴中四士”之一,其实《全唐诗》中只有他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成了千古美谈,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等美誉。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这首诗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所以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评价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也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历史上留下同名诗作的人,还有陈后主陈叔宝,也有说他是以此题目写诗的第一人,但可惜的是诗作已无处可寻。隋炀帝杨广写过两首《春江花月夜》,其中一首开篇是“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与之同时代的诸葛颖奉和了一首同名诗:“张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唐代张子容赋有两首《春江花月夜》,其一写道:“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如此来看,还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放异彩,写出了良辰美景的空明透达,淋漓尽致的天地日月,江河山川的锦绣之美,抵达了至高的艺术境界,从而成为千秋传扬的不朽经典,大放异彩。
当读着《春江花月夜》、听着同名古曲,笔者忍不住想到,应该是先有一首千古绝唱的诗,历代被反复吟咏,后来乐曲家才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一曲完美的音乐之歌。那音乐的气势,像江河一泻千里,抵达梦境的大海,也震撼古今的人心,让人听得心驰神往,感觉妙不可言。曲中觅诗意,同一题目下的音乐与诗,虽表现手法不同,但营造的情境和意蕴,真真如出一辙。无论在诗中,还是在音乐旋律中,都让人体会到水之浩渺、月之清雅、风之优美、江流之婉转、心境之高洁。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49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