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信用”的现代意义》内容如下:
信用是什么?信用是因履行承诺而取得的信任长时间累积的结果,也是我们过去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还是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模式。
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这个词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对信用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不过我们至少能通过四个维度来理解信用:
从道德层面来看,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
从法律层面来看,《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中要求“当事人对他人诚实不欺,讲求信用、恪守诺言,并且在合同的内容、意义及适用等方面产生纠纷时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合同”。
从经济学层面来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
从伦理层面来看,信用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我们常讲的“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反映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感触最深刻的,当属伦理层面的信用。
信用是以信任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从伦理的角度考量,信用对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直接关乎能否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而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根基。况且不少人会发现,信任与仁爱、友谊、交流一样,是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社会极易出现裂痕。现代社会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信任之上的,其重要性远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大得多。
可以说,没有一个社会不强调伦理层面的信用的重要性。在我国,遵守信用的风尚已流传几千年,虽然“信”字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三十八次,其出现的频次低于仁(一百零九次)和礼(七十四次),但高于描述道德规范的多数词汇,比如善(三十六次)、义(二十四次)、敬(二十一次)、勇(十六次)、耻(十六次)等。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等名句,反复强调信用的意义与价值,时至今日仍在使用。
区别于传统社会和前现代性社会,现代社会的信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打破了以习俗、道德为主的维系方式,打破了以面对面互动为主的地域性关联,更加强调理性基础、知识基础,超越特定行业、领域,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具有普遍性的信用。对个人来说,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企业和团体来说,信用是一种形象、一个品牌,是使企业兴旺发达的金钥匙。对国家来说,信用是国格的体现,是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的标志。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只有得到信任,办事才能顺利;只有履行承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此,“互信”方能建立,社会方能正常地运行、发展。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3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