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七百弄》内容如下:
天地造化的广西大化的七百弄,由海拔800——1000 米的5000 多座峰丛深洼地的山弄组成。其特征是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呈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七百弄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得最完全的地方,其最大的特点是留不住水。
七百弄每年的降雨量都超过1500 毫米,但在这片251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00多个洼地(弄)也就是1300 多个“漏斗”。洼地里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被“喝光”。
七百弄是广西大化县地苏镇地下河的主要发源地,而当地却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人们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缺水,成了七百弄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道坎。
七百弄没有一条河,要说这并不准确。“搜狗汉语”对“河流”作了如下的释义: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形凹地流动,称为河流。参照这个释义,七百弄还是有一条河的,只是人们没有把它当作“河”来看待罢了,因为它实在是太过于袖珍了。这条河,就是位于七百弄南面弄腾村的王烈河。
从弄腾村乔圩屯往东不远,便进入了王烈河流域。王烈河流域地形为一道约为6 公里长的峡谷,两侧是连绵高耸的石山,中间是西高东低的冲积缓斜平地。平地中间有一股涓涓细流向东流动,这就是王烈河的源头活水。细水东流,汇集两侧高山下涌出的泉水,水越来越多,河道逐渐成形,规模也不断扩大,到了峡谷的东段坳口,水量已经相当可观了,人们称之为王烈河。20 世纪70 年代曾在王烈河上修建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从这里输送出去的电力曾给瑶乡人民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
王烈河像是千山万弄怀抱中一个随性撒野的孩子,他冲破层层艰难险阻,摆脱了山的羁绊、地的挽留,义无反顾地冲下悬崖绝壁,沿着山谷奔向满江的福满河,最后汇入了红水河,实现了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心壮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七百弄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王烈河日夜不停地流逝,村民祖祖辈辈因水而困、因水而愁的现状依然如故,“没水喝”如噩梦般伴随着瑶乡的时代更迭。
日历翻到了2016 年,国家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七百弄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的帮扶资金、企业、技术人才等源头活水。深圳宝安区帮扶七百弄乡援建了318 个家庭水柜和二十余个集体水柜。截至2021 年底,七百弄乡全乡累计建成集体水柜六十多处,家庭水柜2000 多个,已基本解决群众的用水难问题。但干旱季节,缺水依然是老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愁云。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到了七百弄唯一的常流水——王烈河。修建王烈水库和七百弄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修建王烈水库,粤桂协作工作组打出一连串漂亮的组合拳。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征地78.318 亩,施工采用了获得国内专利的清华大学水利系“堆石混凝土技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岩层地缝补漏等难题。从2021 年4 月开工,到2021 年11 月10日工程完工验收,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一座小Ⅱ型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94 米,最大坝高26.50 米,控制集雨面积5.68 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415 米,总库容37.7 万立方米——王烈水库,便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改写了七百弄千百年来没有河没有湖的历史,也结束了七百弄“没有水喝”的噩梦。如今,人们游览七百弄,不但可以目睹山海奇观,还可以欣赏高峡平湖,品尝七百弄鱼,这些都不再是梦了。
早春,残留的寒意已悄悄退去,春风吹醒了万物,我们奔赴七百弄,去朝拜高山之上的“仙湖”——王烈水库。
眼前的王烈水库,像一块蓝色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高山峻岭间的峡谷之中。我们这些朝拜者,三三两两地徜徉在湖边公路和大坝之上,贪婪地呼吸混着湖水气息的清新空气,谛听两岸高山传来百鸟婉转的鸣叫声,大家的激情仿佛一下子就燃烧起来了,随行的山歌手以壮语方言临场编唱歌颂王烈水库的山歌,同行的几位画家,在与王烈水库深深对视之后,便溯源而上去寻找自己中意的景物,展开画板挥毫泼墨。
我忽然想起了遥远的西藏,想起圣洁的青藏高原之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这样说来,将王烈水库喻为七百弄的“纳木错”,是不是也有一点儿意思了呢?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21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