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点儿幼稚》内容如下:
一次聚会,我和朋友聊起“总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这件事,在场的很多未婚人士深有同感。
无法成为成年人,是件坏事吗?
我真的不知道成为“成年人”该是什么样的。其实不止我和我的朋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妮可·林德纳和布莱恩·诺斯克研究发现:25岁后,我们的“主观年龄”会越来越年轻;30岁后,约70%的人会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
是什么促使我们“主动”地延长了自己的青春期?
放眼四周,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你要在年轻时去竞争,要不断向前。我们像不停旋转的陀螺,被“社会时钟”无情抽打。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生活真的太匆忙了。一旦脱轨,一旦停歇,我们就会被社会淘汰。在婚恋市场,30岁便会被置于“鄙视链”底层—“太老了”;在职场,35岁便沦为“残次品”—“没用了”。
于是,害怕被淘汰的我们充满焦虑情绪,患得患失,自我怀疑。
“延长”青春期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想让自己的现实生活减速。也就是说,被社会规训的我们,主动选择按下“社会时钟”的暂停键。对这种现象的归纳,最初来自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性延缓”。
有人疲于“大厂”生活,30岁裸辞,选择去山区当义工;有人挣脱一地鸡毛的婚姻束缚,45岁离婚,苦读备考研究生;有人和抑郁症缠斗7年,25岁重新高考,追逐电影梦。
很多人选择调慢自我的生活节奏,延长自我探索的个人时间,从而努力不被“社会时钟”牵着鼻子走,审视真正的自我。
俄罗斯心理学家丹·格拉宁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我们的能力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我们不必着急“成年”
一项研究发现,主观年龄更年轻的人,会更积极地憧憬自己的未来状态。比如,“我虽然65岁,但我觉得自己还是40岁,照样可以环游世界”。
更年轻的主观年龄,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保持乐观。
摩西奶奶的故事曾感动很多人。她本是一名普通农妇,75岁时才开始学绘画。80岁,她在纽约举办个人首次画展,引发全球轰动。她活了101岁,在25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1600多幅作品。
她说:“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我们真的不必着急“成年”。这是一种基于延迟满足的未来观,是一种基于为自己而活的自主掌控时间的理念。“永远年轻”并不意味我们要停滞在一种永远不成熟的状态中,而是在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的过程中,不以消耗活力为代价。
如何保持元气满满
年轻是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的照拂下,即使现实生活突有不如意,也不至于一下就跌落到绝望中。
希望以下3个小建议能为你带来满满的元气:
用“玩”的心态对待生活
很多人认为,去玩、去休息是可耻的事,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必须要不断进步,停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玩”对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和那些不那么“会玩”的成年人相比,“会玩”的成年人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能找到更积极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会玩”,意味着他掌握了与世界愉快相处的方式。因为“玩”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纷扰,稍微喘口气,为疲乏的内心找到缓释的空间。
但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如何腾出时间来玩耍?
小技巧1:找到你的“游戏人格”,做让你快乐的事
就像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指纹,“玩”其实是一件极其私人且个性化的事情。做什么事能感到快乐完全因人而异。所以,你需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
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玩的。是喜欢打篮球,还是喜欢玩大富翁之类的棋盘游戏,还是更喜欢看书或者玩洋娃娃。美国游戏研究所创始人斯图尔特·布朗博士提出了8种“游戏人格”,你或许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04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