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十八岁是人间的一个季节》内容如下:
和很多单位不同的是,校园里的年终总结是在夏天里进行的。
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本光是凭借书名,就能让人在心底涌起“万水千山我独往”般豪情的小说。记不得自己具体是在哪一年读的,甚至记不得是否曾真正读过,只记得少年的心绪一日千里,是不甘心在寂寞的字句里慢慢走、慢慢欣赏的。于是,随意卷起一个背囊,在心里反复摩挲着封面上的那几个字。
书没读过有什么要紧?无限延伸的铁轨才能挣脱束缚,去无边地想象。
终于在18岁的那一年,我独自推开了家门,看到了那个人们口中所谓的“更广大的世界”,然而终究还是满身学生气: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心里煞有介事地给自己出着“模拟题”,一本正经地分析着季风、热量、干湿度和区位因素;每到一处,就乐此不疲地努力记下一堆看似毫无用处的知识,比如火车上用的是三角钥匙,站前的小商店里有容量只有50毫升的纸杯……学校常常拿着同一把标尺衡量我们,却从来没有教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世界,所以才说什么“书生意气”,我们的根毕竟生于现实的水泥地中。
当我手握着坐票上车,却发现自己的位置被一个抱着婴儿的母亲霸占时;当我花了点儿钱,由拉板车的小工领着,提前上了车时;当我第一次面对陌生网友,后悔之前的网络聊天毫无保留时……我渐渐意识到,原来在书本之外,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多年以后,脱口秀演员鸟鸟在一次表演中精准地说出了我彼时的心境:“我的思维很简单,遇到困难就想刷题。可是成长这本书,从来没出过《教材全解》。”
有一次出远门,我的脚底因为长时间穿拖鞋走路起了水泡,我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阶段给它拍了照。当时的想法更接近一种自我感动,仿佛是在为了追寻理想不惜忍受折磨,如今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幼稚的偏执。年轻的心似乎总是特别容易感动,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那个水泡连同那段艰难的路,其实本是不必要的。
“如果让你重新回到18岁,你愿意吗?”我问几位朋友。
“如果18岁还得上高三,我还是留在28岁吧!”对高考心有余悸的水金说。
“坚决不要,从里到外冒着傻气。”阿明连忙在口头上掐死了所有的可能性。
“挺好的呀,在头发‘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年纪,羡慕以前还能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中年危机显然有些前置的亦荣不无留恋地回忆。
“就不能严肃点儿吗?”我不甘心地追问。
“很严肃啊,过了18岁,可就走出’新手村了。豆瓣里有一条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评怎么写的来着?‘17岁时看得热血澎湃,后来,忘记了。就是这样。走过了年少轻狂的幸福时光,谁还会记得那些心潮澎湃的誓言呢?所以,如果有机会重回18岁,我还是乐意的,毕竟当时的欢乐都很具体、真切,悲伤都很遥远、抽象。”
二、
“人生如旷野。”
尽管早都过了信誓旦旦、肆意疯长的年纪,但第一次看到这个表述的时候,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心里“过”了一 下,尤其是当我陪伴着眼前这些人生图景正徐徐展开的年轻人时。
我高考那一年的作文题是“回到原点”,这个仿佛宿命般的题目把我送到了遥远的东北,拉回了原点。我的母校的校歌里唱:“从这里出发,走向光辉前程。”我走了一圈,却走回最初的起点。命运似乎有意要垂怜一个信心满满的年轻人,于是我实属偶然又极其幸运地回到了母校任教,也因此有幸得以旁观更多年轻人的生命历程,见证他们在翘首盼望18岁的过程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16岁、17岁。
“今年对我们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你们会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换,开始奋力拥抱新生活;而我,也将等来你们的学弟和学妹,再把你们已经知道的那些知识和故事,一点一滴地教给他们。”高三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我假装哭丧着脸和学生们倾诉。
讲台下明晃晃的,每一张面孔上都盛满了阳光。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我常常忘记了言语,但你一定能想象出那种笑,仿佛是人世间未曾有过的明媚和澄净,那笑意铺展成眼前绿茸茸的小丘,南风拂来绿色温柔;那笑意连接着眼底的深潭,“潭面无风镜未磨”。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03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