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世代差异是真实的吗

精选文摘《世代差异是真实的吗》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3-09-02|来源:读者|作者:陈迪|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世代差异是真实的吗》内容如下:

在当代汉语词语库里,第一个被发明出来、用于代际指称的标签是“80后”。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就读到过声讨“80后”是“小皇帝”,既自私又懒惰的文章。后来,批判的火力开始转向“90后”,再后来自然也轮到了“00后”。前一个10年的人爱拿后一个10年的人做文章,尤其是赶在后者尚未掌握公共话语权的时候多加指摘,仿佛是每个代际群体都要体验一遍的保留项目。但是,这类指摘几乎从来没有实证调查和统计数据的支撑,只有模糊宽泛的经验,甚至人为构造的印象。出生在不同时代的人群,其品性、道德、精神气质的差别,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人们想当然的?

用出生时间划分社会群体的历史其实并不漫长。在中文语境里,只能追溯到“80后”,“60后”和“70后”的说法,都只是为了在行文里对比更年轻的世代才被顺带制造出来的。在西方,类似的代际划分法出现得稍早,譬如美国,人们大致将现存人口划分为6代:沉默一代(生于1945年“二战”结束前)、婴儿潮一代(生于“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X世代(1965—1979)、千禧代(1980—1994)、Z世代(1995—2012),而2013年后生人至今尚未有广泛使用的指称标签。

和中文语境相比,美国的代际划分法不便记忆,每一代覆盖的时间长度不等,但它也有其广受接纳的内在理由。尤其是“沉默一代”与“婴儿潮一代”,都是以重大历史节点为起止标记的。国内当初出现批判“80后”的潮流,多少也出于对中国第一批整体独生子女的忧虑。

与中国类似,美国不同代际人群之间也存在相互强加的刻板印象与舆论紧张。“千禧代”集体嘲笑过他们的父母辈“婴儿潮一代”,如今“Z世代”正在社交媒体上讥讽“千禧代”爱用的表情包土里土气。“Z世代”是当前学界和传媒界热衷研究讨论的话题,他们的起止坐标是,完全没有前互联网时代的记忆,以及最后一批在学龄前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人群。

要想了解某一代人身上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需要做的不仅是调查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时代的人们想法的不同——“80后”和“90后”在2023年想什么,更要调查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同一年纪时的想法——“80后”和“90后”各自在25岁时想什么。近期比较热门的相关研究专着《代际:世代之间的真正区别》,就在标题中强调了“真正区别”。因为这项调查充分研究了20世纪40年代起的逾30个大型社会调查数据库,覆盖样本量逾3000万人。

研究结果显示,代际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异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巨大的。以“Z世代”为例,相比过往世代,有两项变化最为显着——成熟年龄和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说成熟,“Z世代”开始,各类成年人活动实践的时间,包括独立出行、课余打工、考驾照、饮酒、约会等,在统计学意义上比他们的父母辈推迟了4年之久。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看到的18岁的美国人,如果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只有当时14岁孩子的成熟水平。而在心理健康方面,“Z世代”正展现出过往任何一代人都没有过的、显着升高的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倾向、不安全感以及抑郁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不同社会环境的青少年人群均承受了严峻的心理健康风险。这两个10年中间,一定出现了某种全局性的因素或结构性的变化,让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站在过往任何世代的年轻人都未曾经历的处境。

通过对数据曲线的解析,研究者排除了大部分常见的社会经济因素。例如心理健康风险曲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并未发生显着变化;曲线陡升的2012年,经济增长与就业数据事实上表现强劲。研究者将落点放在了一组可以预料的因素上——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美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人数在2012年超过了全国人口的50%,社交网络基本成为青少年社交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当暴露在充满陌生人恶意的社交网络环境中,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尊心、安全感、自我评价等方面,承受了过往世代任何社交生活形态未曾有过的风险。打个比方,社交网络可能和酒精类似,有成瘾性却并非绝对。很多人喜欢它,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虽然它肯定不是毒药,但总有人会被它伤害。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955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社会生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