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写在<西游记>边上》内容如下:
一、
开篇,那美猴王出世后,便在花果山上享乐。
有一日,他却好端端地堕下泪来。这是何故?原来,他忧虑起了自己的未来。美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这是美猴王第一次直面死亡问题。未来就是死亡,没有什么奔头。
这是全书的开端——是解脱生死的开端,那释迦牟尼也是在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后才开始参悟生死之途,最终拨云见日,成了佛祖。
死亡是一个终点,但在佛祖和美猴王那里,却是一个亮烈的开端,这一处实在是本书的大关键。
不论后面美猴王还有多少神通游戏,其实都是他知道人之必死后的诸多果实,而他日后成佛,亦是死亡对于他的一种训诫。
这训诫如在冰雪中行,可勘破镜花水月,也可放大光明,得大自在。
二、
唐僧过通天河时,看见那些买卖人不顾生死地在冰面上行走,只为过河获利。这时,唐僧说了一句极老实的话,他说:“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唐僧承认自己为名而已,与为利一样,两者不存在本质的差别。
唐僧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吴承恩——他在一部取经的小说里写主人公取经的自私,竟自私得如此光明磊落。
他真的敢下笔,以我为镜,而识人性,而重英雄。
三、
行至隐雾山折岳连环洞,豹子精抓了唐僧,骗悟空说自己已吃了唐僧肉,并扔出一个人头,说是唐僧的人头。孙悟空、八戒、沙僧都信了,将人头埋葬。孙悟空悲愤交加,去找妖怪报仇。
进妖洞时,悟空原本打算变个水蛇进去,后想到变个水蛇儿恐师父的阴灵知道,怪他本是出家人,变蛇缠长。又想变个螃蟹进去,也觉得不好,恐师父怪他这个出家人脚多。悟空在洞口竟然拿不定主意。读到这里,我十分感动。
悟空以为唐僧已死,此时他能够舍身进洞为师父报仇就是恩义了,怎么还管唐僧的阴灵见得见不得他的变化呢!悟空要对唐僧有多么深刻的敬爱,才会这样婆婆妈妈啊!
进洞后,悟空发现唐僧未死,他兴高采烈到了极致。他一会儿想解开被捆的师父,再打妖怪;一会儿又想打了妖怪,再来解开被捆的师父。书中形容他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跳跳舞舞”这个词,如此天真疯狂、喜悦无比。
唐僧见悟空这般欣喜,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
孙悟空是个情圣,他的爱与真感天动地——这爱与真,当是孩子般的爱与真。
四、
看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我顶服气他的火眼金睛。
尸魔三戏唐僧的时候,他对着那妖精说:“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这番话令我惊动。孙悟空最厉害之处不是打杀的本领,而是这个“认得出”。
因尸魔的缘故,唐僧驱逐孙悟空。三番五次,孙悟空有口难辩,被唐僧错认为滥杀无辜的歹徒。临走,悟空要拜一拜师父,他说:“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悟空施法术,变出三个行者,连同本身,围住唐僧,还是强拜了。别了唐僧,悟空回花果山的途中,遇东洋大海的潮声,竟想起了黑白不分的师父,情难自控,洒下了热泪。
悟空道:“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
悟空有火眼金睛的本事,一心为师父保驾,却不被师父信任——悟空苦于认得出却辩不清。他说自己已经五百年不走此路了,这句话里饱含沧海桑田之感,有几多青春与白骨,又有几多空空的欢喜!不敢想。
而妖精与妖精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877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