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为什么职场人在工作中总是被针对》内容如下:
曾经,我也是别人心目中的“职场假想敌”。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重大事件通讯中,我作为特约作者被拉进了项目群,结果一进去一位撰稿人(简称A)就阴阳怪气地对我说话。后来才知道,因为之前我被大领导们称赞过稿子好,而A之前的稿子屡改不好,她害怕我正式参与项目后,领导对她更不满意,于是对我开启了冷嘲热讽模式。
在职场中,像A这样,经常感觉“我被针对了”的人有很多。当然不排除有些时候的确是事实,但更多时候可能是自己陷入了某些思维陷阱。
第一种思维陷阱,叫作“过度脑补”,俗称“戏精上身”。
陷入这种思维的人,看待工作通常缺乏整体性,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同时也缺乏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解读工作的方式不是通过分析,而是依靠“感觉”,因此非常容易一叶障目,错把正常的工作安排解读为“针对我”。
这种过度脑补也和我国长久以来的“高语境文化”有关。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他说出来的要多,这就要求信息接受者多多领会言外之意,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学会“话只说三分”、学会察言观色,成年后到了职场上,更有很多“给个眼神自己体会”的微妙时刻,在这种复杂的、有很多模糊地带的职场文化中,很多人习惯了凡事都要再三揣摩,就更容易过度脑补。
第二种思维陷阱,是恶意地以己度人。
有些人自己是“宫斗”爱好者,所以看谁都觉得“别有用心”。他们不主张合作共赢,而主张丛林法则,认为职场就是你死我活的斗兽场。所以他们的目光,首先不是盯着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创造价值,而是盯着别人,随时准备暗搓搓搞人,也随时琢磨着“那个谁是不是想害我”。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就像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把身边所有人都当作假想敌。他们无法信任别人,也无法和他人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即使取得一些成果,也很难获得踏实的成就感和长久的快乐。
最后一种思维陷阱,可以称之为“玻璃心”。
陷入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常常把“批评事”和“评价人”混为一谈。比如遇到对工作成果要求苛刻的上司对他说“你这次做的方案我不满意,这里那里都有问题”,他就会自动翻译为“我对你不满意,你人有问题”,从而感觉自己被针对了。其实上司那么忙,哪有时间来针对下属,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上司没精力顾及到每个人的情绪也是常事。
归总起来,有以上几种思维误区的职场人,长期陷入思虑重重中,不仅会令自己身心健康受损,还会令别人想要远离他,损失社交效益,更会被蒙蔽心智,阻碍真正的进步和职业发展。
那些真正聪明的人,都在想着如何让团队的人形成合力,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整天琢磨着针对某个同事,进行无谓的暗斗和内耗。公司是以盈利发展为目的的组织,只有有实力的人、能创造价值的人,才会真正受到尊敬。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54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