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沧浪之水清兮》内容如下:
大凡读屈原的《渔父》的人,对渔父鼓枻吟唱的《沧浪歌》留下深刻印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沧浪之水”在哪儿?据战国时期《尚书·夏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嶓冢山,又名汉王山,呈东西走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嶓冢导漾”,就是从嶓冢山流出来的水是漾水,水向东流去成为汉水,也就是说漾水应是汉江的源头。再东流被称为沧浪之水,过了三澨,到了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再向南便汇于长江。
六朝时期的庾仲雍《汉水记》载:“汉水出广汉,漾水出陇西,东流至武都而与汉水合。沔水出武都沮县,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意思是汉水从广汉流出,漾水从陇西流出,向东流到武都两水合流在一起,沔水流出武都沮县向东则为沧浪之水,流过三澨,流到大别山(汉阳龟山),向南流入长江。两份史料记载的“沧浪之水”流经地大致相同。
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七》:“《水经注》及《山海经》注云,汉水出陇坻道县嶓冢山,初名漾水,东流至武都沮县,始为汉水,东南至葭萌,与羌水合,至江夏安陆县名沔水,故有汉沔水之名。又东至竟陵,合沧浪之水,又东过三澨,水触大别山南,而入江也。”意思是汉江从道县嶓冢山出来,最初名为漾水。向东流到武都沮县,开始称为汉水。向东南流到葭萌,与羌水合流,到江夏安陆县名为沔水。因故称为汉沔之水。又向东流到景陵(今天门)合流为沧浪之水即是屈原遇到渔父的地方,又向东流过三澨,接触到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南边,而入长江。
自幼在汉川长大的宋代着名词人姜夔在他的词作《清波引·冷云迷浦》序文中写道:“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这段序文的意思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客居古沔阳,沧浪之水上的烟和雨,鹦鹉洲上的草和树,头陀寺、黄鹤楼的壮观场景,郎官湖、大别山的幽静之地,没有一日不让我思念万分。
清代田宗汉《汉川图记征实·二册》:“汊水出京山县,始曰澨《禹贡》汉水过三澨之谓也。三澨水皆源京山县,一曰司马河,一曰杨水,一曰巾水。”这段话的意思是:汊水流出京山县,开始称为澨,《禹贡》汉水过三澨即此也。三澨水都源自京山县,一条叫司马河,一条叫杨水,还有一条叫巾水。所以,这段文字更加明确地指出三澨之水全部是从京山流出,分别成为三条河水。
从战国时期《尚书·夏书·禹贡》,到六朝时期的庾仲雍《汉水记》,从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地部·卷二十七》、姜夔的词作《清波引·冷云迷浦》,再到清代田宗汉《汉川图记征实·二册》,这些古代着作都明确且表述一致地记载了“沧浪之水”所在地,且确切无疑地流经汉江汉川段,最后经汉阳龟山南边汇入长江。
“沧浪之水”在哪儿?汉沔之水又向东流到景陵(今天门)合流为沧浪之水,又向东流过三澨,进入汉江汉川境内,汉江汉川之水,皆为“沧浪之水”。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全长1532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而汉朝得名于汉江。汉江发祥于汉中,生生不息流淌了数千年,世代千秋滋养着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生活的人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正因为汉江水清,是我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故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布局,走区域协同绿色环保发展之路。而汉川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中段,在汉川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的征程中,汉川亦如其汉江之“沧浪之水”一般,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滋养和温润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42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