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你馋过课本里哪些食物?》内容如下:
偶然在网上见到醋栗的图片,不由吃了一惊。醋栗居然是一种小浆果,我一直以为它和糖炒栗子是同一品种……
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变色龙》里的棕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箩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虽然从未品尝过,但存在于深深的脑海里,有着妖娆的异域风情。
年少读书时读的食物,吸引力要超过现在一切视听效果强烈的广告。醋栗仅仅出现一个名词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脑补出许多未知的绮丽,还有“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更不用提专门写杨梅的那篇课文,作者吃多了杨梅,牙齿酸得连豆腐都咬不动了——口水流了一地,好想体验。
小学时学《六个“墨水瓶”》,看列宁在监狱里写信,用面包捏的瓶子,装牛奶做的墨水。结尾的一句话是,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六个‘墨水瓶’!”
我心头一震——面包装了牛奶,应该风味独特吧?语文老师解释说,在俄国,面包和牛奶是很平常的东西,底层的百姓都可以吃,监狱里也提供。我却垂涎良久——小时候面包刚刚兴起,可稀罕着哪。
初中给同桌讲《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惩罚他闺女,关在房间里,“每天只给面包和清水”,同桌瞪大眼睛,表示难以理解:这生活水平挺不错的呀?
和朋友提起从前的语文课本,曾经背诵的诗词和课文大都模糊掉,唯有对食物,人人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碧野写的《天山景物记》是大家公认过目难忘的:“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还有容易捕捉的油滚滚的旱獭,绵延五百里的野苹果沟……简直是人间仙境,有着天堂的模样。
诗词穿肠过,酒肉留心中,记忆筛掉了其他,只留下了食物。每一个吃货在课文里都有自己的心头好: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买来下酒的茴香豆是什么滋味?
《我的两家房东》里西部地区的黄米枣糕和干得很硬的红枣,听上去也好诱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也真是,不怕荔枝吃多了上火。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里,写故乡高邮的咸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果真是极品的流油咸鸭蛋,没有粽子和咸鸭蛋的端午,最难将息。《棋王》里吃的蛇肉,似乎也是难得的人间美味。
我们有过不同的童年和少年,却共同垂涎过一批食物,也算是一种集体记忆。食物是我们享受生活、对抗无聊、寻求治愈的手段,它们如此平易,带着可触摸的美感,建立起人与人的链接。
电影《海鸥食堂》里有段对话:“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你要干什么?”“要吃很多好吃的,叫上喜欢的人。”如果我说,我们一起去吃那啥啥吧。对方立刻心有灵犀:好呀好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3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