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这些作家的高考志愿,跟文学都没太大关系》内容如下:
马尔克斯
为了文学梦,挂掉的科目都不补考
1947年,波哥大大学法律系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小说家、记者,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1947年,年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为满足父亲的愿望,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律系,对课程毫无兴致、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的他,只能靠文学尤其是诗歌消磨时日。
当时他对诗歌情有独钟的程度几乎达到狂放的地步,这可从他在后来写的一部书《番石榴飘香》中一目了然。他写道:“星期天,在无轨电车里度过令人忧伤的下午……而我在这种放任兜风的旅途中惟一所做的事情,就是读诗,读诗,读诗……”
朋友推荐他去看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位朋友像极了我们所说的“损友”,他推荐的“闲书”令马尔克斯天天“不务正业”,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上了当代文学。马尔克斯从朋友那儿借到了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说开头的描写令马尔克斯大跌眼镜:“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头一次意识到,居然能这样写作:
“突然之间,我发现在我的中学课本那些理性的、学究气十足的范例之外,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
而本可以成为律师的他却对法律毫无兴趣。为了文学梦,他甚至连大二大三挂掉的科目都不去补考。年过40岁的马尔克斯终于等来了他能真正依靠写作为生的第一笔版税。而在他毕业后穷困潦倒的那些年,和他一起学法学的大学同学们有的甚至已经读完了博士,开上了小车。
马尔克斯说,他是偶然开始写作的,“也许只是为了向一位朋友表明,我这一代人是能够写出作家的”。
东野圭吾
“千万要慎重地决定自己的未来”
1977年,大阪大学电气工学专业
东野圭吾(1958年2月4日-),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有《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
东野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不得不走上复读之路,在大阪一家数一数二的预备校念书。按理说,作为一名复读生应该奋发图强,争取“二战”成功,然而,东野当时的心境是这样的:
“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去读预备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聚集在那种地方的全是高考的失败者,相互间散发着的全是阴沉负面的气息。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之中,光想想就已经起鸡皮疙瘩了。但是考虑到自己的性格,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一个人坚持学下去,更重要的是父母也不同意,所以我还是去上了预备校。
”而那里的氛围并不如想象中阴暗。大家都是复读生,自然没有人整天乐呵呵地泰然处之,但也很少有人挂着暗沉阴郁的脸。大部分学生都带着一种‘反正已经这样了也没办法’的想法,抖擞着精神听课。渐渐我也觉得,失败者就和失败者们一起,互相鼓励度过接下来的一年也挺好。“
结果他们只是互相鼓励着逃课,去游戏厅或者打雀球机,后来他和那位同伙的成绩下降得越来越厉害。到最后大家都变得坦然了,因为没有再下降的余地了。考完试后,东野勉强读上了自己的第二志愿电气工学。
当时东野的第一志愿是电子工学。他之所以选择理工科专业,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同”以后就会是电脑的时代“。但当东野真正开始学习才发现,理工科的路很艰苦,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全都晦涩难懂,诸如电磁学之类的课程常常让他一头雾水,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理工科的道路。
为此,东野圭吾还在采访中告诫青少年们:”千万要慎重地决定自己的未来。“
当他念完大学后,进了一家不知名的公司当技术工程师。混了两年后,东野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于是考虑转行,却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直到偶然的一天,他在书店看到”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原子炉杀人事件》,后面附了条投稿事项,第一次萌生了靠写作为生的想法——”写小说不花钱,可以边工作边写,如果能得奖,说不定有大笔稿费收入,也许还能买房。“
成功比预想的来得快些,1985年东野圭吾凭借《放学后》得到了江户川乱步奖。27岁就获得大奖的他,果断辞掉工作奔赴东京,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29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