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又见梅子黄时雨,唯有青春不再来》内容如下:
江南梅子黄时,正值毕业季,我约了大学同窗共游无锡惠山,以此作别青春雨季。
抵达古镇的时候是微雨,我们在景区门外眺望,葱郁的山林笼在雾气里,仿佛褪了色,山下两个白胖的泥娃娃一左一右静静守着刻有“惠山古镇”四个大字的屏风墙。
我们首先步入历史文化街区。明代歌谣云:“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古街不长,祠堂却众多,比邻而居,深深浅浅,密密匝匝。斑驳白墙上书有乾隆御笔“惟惠山幽雅闲静”,令人对此地肃然起敬。祠堂以外商铺亦多,其中“新万鑫银丝面馆”颇为瞩目,我和友人决定进店稍事休息,点了份拌面。只见那面白如银,细如丝,在热油汁的浸润下闪闪发光,码得顺顺溜溜,酱汁浓郁喷香,稍微一拌,筋道爽滑,二人相视一笑,快哉!
步入范文正公祠,雨点儿逐渐密集急促起来,庭内,“后乐堂”前的两个小池塘被雨水惊扰,碧绿色的波纹一跳一跳,池塘边的绿植在雨中恣意呼吸伸展。白墙上的乌黑牌匾赫然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瞬时令人怅然追怀。缓行于蜿蜒曲折的回廊至“先忧亭”,亭前雨滴匆匆坠下,又仿佛仁人澎湃怆然之泪。我们又去了几个祠堂,粗硕的柱子林立,撑起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驳墙上染着泥的泪痕,砖雕已经磨砺得喑哑,天井里细雨飘摇……然后我就看到了小时候在《轮子上的麦小麦》这本书里描绘的场景。我小时候爱看书,母亲对此也支持,每逢去书店我都如愿以偿地抱回一大摞书津津有味地啃,这本书就是我童年挚爱的读本之一,作家殷健灵的诗意小说。书中,宗祠管理员的爸爸在庭院里挥毫泼墨,妈妈在竹椅上安静地织毛衣,麦小麦姐妹俩就在黄檀木雕花的门窗后,度过每一个阳光温柔的晴天和雨线连绵的阴天,特别是下雨天,天井掉进来的雨线落到细长的沟渠里,溅起无数细碎的水花。可以说这本书是我感知江南美的启蒙,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对江南、祠堂、天井、细雨就开始有了最初的憧憬。后来有幸来到江南读大学,沿着书里的印记,走过江南雨巷,也不枉那些依窗遐想的童年时光。此刻,我真的身处此境,屋檐上的青黑板瓦一片搭着一片,极有层次感地排列,将来势汹汹的雨水安抚,缓缓送下,流至檐边,被最下边的滴水瓦整齐切割,刷地洒落下来,形成亮晶晶的银色珠帘,清冷苍茫。屋子内的灯暗暗地亮着,昏黄温暖,像是指引未知的远方,又仿佛要将人带回故乡,勾起萍水之客的乡愁。六月江南的古祠堂,看不够的檐前雨……
待雨势减弱,我们便开始沿着楼梯往上爬,回廊沿山而建,此楼依山傍寺,谓之“云起楼”,前身是惠山寺僧人的僧房,清康熙二年因康熙南巡而被无锡知县改造成盘山而上的回廊建筑,作为接驾之处。上到最顶,眺望空蒙山色,果然有牌匾所书的“隔红尘”之感,心思也清朗起来。遂下楼,云起楼下的竹炉山房里,伫立着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几百年的树龄,依然挺拔。撑着伞,我们站在树下仰望,白青的银杏果被雨水打落,掉在坑洼的石板上,微醺着东摇西晃地蹦跳一番安定下来。友人在前静静打量着古树,我在后面悄悄给她拍了张照片,是爬过山、淋过雨后疲惫的美感了。一山一树一友,此乐事也,人生复何求?
归程继续寻觅美食,买了老街油赞子拎到“忆秦园”稍作歇脚,小店气氛极佳,轩窗半敞,翰墨芬芳,有客饮茶,有宾叙畅。我们点了份桂花糖芋苗。糖芋苗软糯香甜,黄澄澄的桂花点缀在黏稠的汤汁上,散发着淡淡清香,勾人食欲。油赞子口感类似麻花,酥脆香甜,表面撒着海苔碎、芝麻,轻咬一口,咔嚓一声,咸香的滋味在口中炸裂,唇齿留芳。
美景与美食俱得,心满意足地在陶笛声里归去的时候,雨歇云收,这一场烟雨邂逅也暂告结束。那就用这一场雨,来告别惠山,也告别江南予我的四年温柔时光。回首来路,我想,青春又何尝不是人生的雨季,雨势渐退,我们也终将走完这一程,只是那沿途的风景和陪我走过雨季的人,都将在我心间最柔软的角落里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许久以后,那匿在惠山深巷里的绿色又时时入梦,引我遐思怀想。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0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