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好事”未必“多磨”》内容如下:
国人有一种赞美苦难的意识,比如“好事多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是一种财富”都属此类。
人生的磨难有没有意义?当然有。它起码可以唤醒人的意志,使我们产生改变困境的愿望。这一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已分析得非常透彻,他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谓“好事多磨”,大约也是因为有人看到了某些人不屈服于磨难获取了生命辉煌。
只是,人生来毕竟不是追求苦难的,而是期待幸福、快乐的,苦难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承受。当苦难不期而至,我们固然不能逃避;当它似来似不来,我们则要千方百计地推开。
无数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事”其实未必“多磨”。
孟子一生以思想取胜,即使未读过多少书的人都可以引用他的几句名言,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孟子是古代哲人里受苦最多的人吗?非也。他出身于贵族,门徒很多,小日子过得不错。他名满天下,不过是因为其愿意体察民生疾苦,说了许多使人感到温暖的话,干了很多让人快乐的事。这些话、这些事自然而然地流传了下来。换句话说,为“好事”之到来,孟子做的只是价值取向上的准备。
梁实秋是民国时公认的优秀散文家,他的《雅舍小品》不知迷倒了多少读者,但梁实秋的“好事”也未经历过多少磨难。相反,他的成名之路特别顺利。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在大学任教,抗战期间,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工作之余,他对写作也产出了兴趣,因为文学功底深厚,一发表,便引起读者关注。
“好事”有时也依赖机遇。华罗庚当年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在杂志《科学》上,被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数学家熊庆来看到,熊庆来又将他推荐给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叶企孙经过考察之后,将华罗庚聘到清华,先让他当学院里的图书管理员,后叫他做助教,最后又送他出国留学。华罗庚早先只是南方一所中学里的勤杂工,如果像某些人一样安于现状,不去“开发”人生的另外一些机遇,他就不可能拥有上面这样的“好事”,日后能否成为数学大师还真的难说。
我不特别强调“好事多磨”,不是轻视意志的价值,也并非否定坚持的意义,而是觉得,一个人要想成其“好事”,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平时多付出些努力,积累成功所需的种种素质,有了这种素质,不管是不是经历磨难,都可能得到“好事”;没有这种素质,磨难再多,你也只会是一块僵硬的石头。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67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