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格”之无常

精选文摘《“格”之无常》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3-02-17|来源:杂文选刊|作者:于永军|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格”之无常》内容如下:

东汉王充的《论衡·逢遇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故事中的这位长者,“学为文,文德成就” 发愤学武,“武节始就”,称得上是一位能文能武的人才。然而,他一生中几次求仕,直到两鬓斑白终未成功。不成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当时用人以“格”取人:年轻时,遇上了“人君好用老”,他不够“格”;用老主死了,“后主又用武”,他又不够“格”,于是潜心习武;用武主死了之后,少主“好用少年”,尽管他文武兼备,人却老了,依旧不够“格”,最终“未尝一遇”。因此,文章一着墨便开宗明义:“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不难看出,王充眼里的“遇”,就是人为规定的各种“格”。是“格”的“无常”,造成了贤才的“遇”与“不遇”。

北魏在选拔官员时,亦有一个类似的史鉴。据《崔亮传》记载,崔亮当吏部尚书时,正赶上武官得势,太后下令选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做官。但由于官位少,应选的人太多,于是崔亮上奏,建议不问贤愚,完全根据年头任用官员。年头不到,即使这个职位需要这个人,也不能任命他。庸才下品,年头够长了就会优先被提拔任用。崔亮搞出的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一种“资历格”,虽然在当时属于迫不得已,但给后世造成了数不胜数的流弊。对此,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评论说,“北魏失去人才,自崔亮始”。

沧海桑田,乾坤已非昨日。今天之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日臻形成。但在用人问题上,拘“格”选人的流弊仍然残存于不少地方、不少环节。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机械地框定一些诸如“年龄”“资历”“经历”“级别”“学历”等“格”,依“格”卡人,以“格”量人。应当说,设“格”的初衷是好的,这些“格”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问题是在运行过程中往往被人为地公式化了。我们国家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但由于这些“格”的限制,有的地方在运行中往往将其简化成了一个简单化的“唯”标准。即:依照某些“格”机械地裁上一刀,“格”内的入选,“格”外的落选。结果,有些优秀人才被裁掉了,有的“次品”由于“格”的框定,其德才则被降“格”以求甚至忽略了。从这些年被报刊曝光的落马腐败分子来看,若按“格”来卡量,他们的“条件”大都是不错的,而导致“用人失误”的关键,就是在合“格”的圈定下,忽视了对德才这个根本条件的严格把控。教训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囿“格”选人、拘“格”用人,最直接的危害是闭塞贤路,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故,清代学者龚自珍曾在《己亥杂诗》中呐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令人欣喜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逐步成为了各级领导所重视的用人原则。眼下的关键点是,一方面要切实打破形而上学的选人魔咒,去除唯“格”用人的惯性思维,开阔选才视野;另一方面要切实走出唯“格”一刀切选人的事实歧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加大差额遴选和比较选拔的力度,努力让各方面人才都拥有“各显其能”“才尽其用”的机遇。如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局面就会真正呈现在中国大地上。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678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杂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