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名校大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内容如下:
五年本科,我休学两次,两次都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然后第一时间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我从未想过以学业为代价做任何事。不为文凭,为我的大学带给我的,人的本质的转变。
我不说人必须通过大学才能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但我作为上大学的既得利益者,有必要站出来说说上大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上大学你就轻松了”——是我听过最扯的谎言。
我对大学最深刻的记忆,是午夜十二点,预习任务没完成,我洗把脸,涂好睡眠面膜,离开寝室去24 小时图书馆。
图书馆三层楼,到处是人,彻夜,灯火通明里认真的年轻面庞安安静静的,长夜中唯一的声响是晨一点的广播“一楼咖啡厅还有15 分钟关门,需要咖啡和夜宵的同学先别忙了”。
我记得深,因为那几年的大多数夜晚,都是这么过去的。
我熬一夜又一夜,效率却不高。
这所大学里,教授讲课,快得完全不考虑我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一章节,旁征博引不断,英语原本不是母语,如果不事先预习讲课内容,我经常半天听不出今天学什么。
我18 岁,坚决不掉队,24 小时图书馆耗到天亮。我想,可以了,我这么努力,就算没读完,也肯定已经走在大多数人前面了。
第二天进教室,惊呆了,几百人个个课本标满印记,手里拿着笔记。课堂讨论,说的是以知识点为圆心发散的想法。借同桌的预习文档一看,思考总结和要问的问题,而我工整抄下许多小标题和加粗句,以为能加深印象。
我跟不上,不是我不努力,是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努力,还比我会努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时间都花了,不见成效。美国的大学,期末成绩通常只占25%,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讨论都算分,一项成绩落下,半学期超常发挥才能弥补。我出师不利,越往后压力越大,急得掉眼泪。
可进度那么快,一晚上哭过去,第二天只会掉更远。只好边哭边学。
当时在修心理学导论,知道了在人的大脑里,神经元会记住人的每一次行为,重复次数多了,基底神经节便会形成“模式”,固定行为、情绪之间产生联系,使重复越来越容易,就形成了习惯。
也就是说,学习时看一次手机,神经元就记一次学习和看手机之间的联系,我下次就更容易在学习时摸手机。这是生物定律。
而一旦基底神经节彻底熟悉了行为间的联系,将其转化成“模式”,就算我们后来拼命改掉习惯,重新接触同样行为时,神经元会自动记起有过的连接,习惯更容易重新形成。花过大量时间弹钢琴、打篮球的人,就算忘了怎么做,再接触也会学得很快,便是这个原理。发生过的一切神经元会记得,有过的好习惯坏习惯都会伴随一生。
于是,每一次伸手摸手机,我都及时念念有词,“不,不能让学习和看手机行为产生联系,要让基底神经节把学习和专注连在一起!快发生作用吧!基底神经节!”
不 久 后的暑假,我在最喜欢的公司实习,他们说,“另维你进入状态好快哦,我俩每天早上只要没急事,工作前都能先磨叽半小时。”
我想起自己是怎么度过的大学最初的日子,眼睛忽然胀了,有点感动。
大学教的知识有的过时有的遗忘,但学习过程中学会的,如何认真做好一件事,态度和习惯我都会一直带着。
网络上常有人说,晚上熬夜,只能说明白天效率不高。
我想他们大概没有见过,这世上的许多人,白天效率极高,零碎时间全部利用,晚上依然努力熬夜不知疲倦。这世界充满可能性,要学的、能玩的、想知道的、可改变的都太多了,一周168 小时根本不够用。
时间要一小时一小时安排,对下班和双休没有概念,人生状态一年一个新样儿,因为年轻的一年时光,实在能做太多事了。
这样的人,在一所好校里,一不小心就碰到了。
罗C 是我金融课的同桌,深圳人。第一次进教室,我们准确辨别出对方是仅有的中国留学生,坐在一起互相帮助。
第二节课,她的位置空了。
商学院录取率22%,是着名名企通行证。我以为这里再没有不刻苦的人,如此松了弦一般,实在有辱自己过去的努力。
第三节课她依然没来。我叹惋,真是要管宁割席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周后她终于出现。来得很早,找我借笔记。
我注意到她的例题统统用铅笔轻轻写了一遍,她对着笔记一行行涂抹修改。抄完,道谢,问要不要给我讲我划问号的知识点。
我有点震惊。
她听讲有自己的节奏。只听做了记号的题,边听边核对预习笔记,有时候核对得比教授讲得快,她就翻到下一章预习去了。
我一脸懵,这是何方神圣。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63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