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我们从孤独开始》内容如下:
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麦卡勒斯19岁开始构思、23岁时写出来的作品。麦卡勒斯原来也想学钢琴,上音乐学院,但她最后选择了写作。她的好几部小说,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孤独。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每天清早,他们从住所出来,手挽手地走在去上班的路上。”
这是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第一句话。两个哑巴走在街上,他们去上班:走在前面的那个人叫安东尼帕罗斯,是个胖子,在果品店工作,经常把一点糖果、香肠带回家;走在后面的那个人叫辛格,在珠宝店工作,是个银器雕刻工,这是一份很安静的职业。这两个人没什么朋友,他们住在一起,白天工作,晚上弄点儿吃的,就这样过了10年。
小镇的居民经常看到这两个人,忽然有一天,那个胖子安东尼帕罗斯变得不太正常了。他总是在公众场合撒尿,横冲直撞地冒犯别人。他无法控制自己,所以被警察拘留——很显然,他精神出了问题,变成镇子上的一个危险因素。那该怎么办?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吧。他本来就是一个边缘人,现在把他彻底排除在外吧。胖子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走了,辛格留在了镇子上。
辛格孤独一人,人们发现,这个人挺好相处,于是有几个人总来找辛格聊天,其中一个是年轻工人。年轻工人想聊什么呢?他要说的事情很简单:那些拥有工厂的百万富翁都是狗杂种,那些工人忙死忙活却吃不饱饭,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要改变。工友们没工夫关心这些,他们早已接受命运的安排,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所以,年轻工人会找辛格来诉说心中的苦闷。
还有一个黑人医生也会来找辛格聊天。黑人医生有好几个孩子,但他们都不跟他住在一起,儿子跟他很疏远,闺女还时不时来看他,但是父女俩也没什么话说。他们保持沉默,其实也是在对抗,家里两个人,一言不发地坐着,其实就是在为某些事无声地对抗着。黑人医生认为,目前黑人的生活状态是不足取的,黑人应该重视教育,减少仇恨。黑人医生的主张没什么错,但他为什么不能跟儿女和谐相处呢?他每年都会办一场圣诞聚会,请一大堆黑人来听他的演讲,但人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更关心自己会收到什么样的礼物。
来找辛格聊天的还有一个叫米克的小姑娘,十三四岁。她平时要上学,要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她喜欢音乐,想弹钢琴,还想自己写一首歌。她把自己的生活做了一个划分:“外屋”和“里屋”。她要应付的诸多琐事是“外屋”;她内心回荡的音乐、她跟辛格所说的话,是“里屋”。只要“外屋”的东西不干扰“里屋”,生活就还可以应付。这个所谓的“里屋”,我们称之为内心世界或精神生活,一个人要有点儿精神生活才能应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小说中让人心酸的不是年轻工人和黑人医生,而是这个少女“里屋”的塌陷:米克家里发生了变故,欠房屋贷款,欠杂货店的钱,她要出去挣钱了。一个星期挣10块钱,10块钱可以买15只炸鸡,或者5双鞋,或者5条裙子。小姑娘发现自己的“里屋”要塌陷,就拼命地数数儿,墙纸上有几朵玫瑰,后院里有多少草叶。她要让数字占据自己的脑子,才不会去悲悼“里屋”的塌陷。然后她去工作,吃早饭,上班,回家,吃晚饭,睡觉,她没有时间去写歌。她想待在“里屋”,但这个“里屋”被锁在一个很远的地方。
少女米克“里屋”的塌陷,是这本小说中最让我心酸的部分。年轻工人和黑人医生,想把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儿,但没人关心工人运动和平权思想。同样,也没人关心一个少女的内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该去挣钱养家了。少女米克以后能不能买钢琴,能不能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谁也说不准。许多人的内心是荒芜的——应付眼前的生活已经需要我们拼尽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我们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辛格每隔几个月就去精神病院看胖子安东尼帕罗斯。这两个人是相互支撑的,就像字母A一样,只有相互支撑,才能在世间立足。安东尼帕罗斯在精神病院里住了一段时间,死了。辛格完全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他自杀了。小镇上找他聊天的人,都失去了倾诉的对象。他们将要面对孤独了。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图灵测试,就是想办法让电脑表现得像一个人。怎么才能像一个人呢?不是智力,也不是知识,科学家认为,与电脑相比,人更为情绪化、更为敏感。我们是人,说话的时候会情绪化,还很敏感,我们能预判对方说什么,知道对话中的停顿意味着什么,懂得交流中的节奏感,这是我们优于电脑的地方。但我们的问题是,要找到交流默契还能彼此支撑的人很难。我们是非常孤独的,外界会摧毁我们的“里屋”,如果侥幸保留了一点儿内心世界,我们也很可能把这个“里屋”锁起来,自我封闭。
人是很孤独的,再深切的爱也难以改变孤独。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56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