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支农》内容如下:
如今,每当我在农村看见农业收割机在田间快速地一垅垅地收割着大片庄稼,插秧机在水田里齐刷刷地插着秧苗,拖拉机在农田欢快地翻耕着土地,便会想起五十多年前我在工厂时,常去附近生产队支农劳动的一幕幕情景。
我们工厂地处城郊农村,周围有七八个村庄,农田里常年种植小麦和水稻。上世纪70年代,农业机械化还未完全普及,农业生产全靠传统的锄头、钉耙、镰刀等手工作业,间或还有水牛帮着犁田,农民十分辛苦。每年的春夏之交,农田里成片的金黄色麦浪随风起伏,一望无际。每到这个时节,厂里总会安排部分职工前去生产队帮着抢收抢种。我们顶着烈日,头戴草帽,身背军用水壶,卷起裤腿,紧跟在农民身后,低弯着腰,手脚不停地一茬一茬地割着麦子。以前我从未干过这样繁重的农活,动作生疏,麦子割得参差不齐,速度也跟不上农民们的步伐。几位老农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们,左手紧抓麦秆根部,右手的镰刀如何割除,以及站立的姿势、脚步的移动等等。两三天下来,我们掌握了不少技巧,割麦的进度大大加快。
割下的麦子,整齐地放在田地间,接着又将成捆的麦秆扎紧,两人一组,用扁担一前一后哼唷哼唷地挑往生产队的打谷场。夏日的谷场上,人声鼎沸,一派繁忙。为抢着将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场地上的脱粒机昼夜不停地开动着,农民将一把把麦秆送进去,接着,黄灿灿的麦粒从机器中飞扬而出,打好的谷子在场地上堆积成小山,农民兄弟姐妹们眼望着这些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一张张挂满汗珠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时不等人,夏收刚结束,接踵而来的便是夏种。此时,我们又跟在农民身旁,在水田里学着插秧苗。我们赤着脚踩在泥泞的水田中,抬头弯腰,一刻不停地将一根根鲜嫩的秧苗插入泥水之中。水稻插秧也是一门学问,深浅高低、间距行距都有讲究。在农民们的反复指导下,经过几天的实际锻炼,我们栽种秧苗也能达标了。
支农劳动的十多天正值赤日炎炎的盛夏,我们每天汗流浃背,浑身上下尽是泥土灰尘,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身上的皮肤被强烈的阳光晒得黝黑,双手磨出了泡,结成了老茧,肩膀上的皮也磨破了,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劳动的汗水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深深感悟到,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农民世代农耕的艰辛,使我想起了小学课本里唐代诗人李绅流传千古的着名诗作《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农民朝夕相伴的所见所闻,或是当今现实版的农民辛苦劳动的生动写照。农业劳动既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实体验了农村劳作的艰苦,还学到了不少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作物种植技能。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工厂多年的支援农业生产的良好传统,密切了工农关系,加深了工人与农民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已然成风。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夏天,我厂紧邻长江岸边的一段江堤突然发生了决堤,正当全厂职工全力以赴突击抢险的关键时刻,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闻讯后,纷纷自带各种工具赶到抢险工地,在农民兄弟的有力支援下,经过八九个小时的紧张拼搏,堵住了决口,战胜了肆虐的洪水,谱写了一曲工农团结一心战洪涝的壮丽篇章。在支农活动中,我还与不少农民朋友结下了深厚感情,至今还和几位农民兄弟保持着密切联系。
现今,历经几十年改革开放,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已广泛普及,有各种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和水利排灌设备等,还有不少无人操作的农业机械也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使用。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已逐步取代了农民们世代手工作业的传统方式,这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我们满怀激情参加支农的一个个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53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