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家国情怀》内容如下:
王淦昌是江苏常熟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将家中的白银首饰捐出来,用来资助军队打鬼子,而自己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1961年的一天,他在莫斯科约见了中国驻苏大使刘晓,掏出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累的14万卢布(约合人民币近3万元),请刘大使转交给饱受自然灾害的祖国人民。刘大使不收,他动情地说:“游子在外,谁不惦记家中的父老乡亲?给家中父母用钱,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眼看着国家遇到困难,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不应尽一点儿心意吗?”听到他掷地有声的话,刘大使只得收下。解放后,王淦昌先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后来中央调他去研制两弹一星,他就成了隐姓埋名的科学家,长期无法与家人相见。但他毅然决然服从祖国的需要。当时,他写下了“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研究之中。经过王淦昌等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卫星也上了天,王淦昌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
舍小家,为大家,是人生应有之义。王淦昌堪为有优秀家国情怀的楷模。
苏州潘家拥有两只鼎:大盂鼎与大克鼎。潘祖年临死前对妻子潘达于说:“这两只鼎是国宝,你一定要守护好,千万不可视人。”抗战期间,日军进犯苏州,苏州人纷纷逃离家园。逃出城的潘达于想到家中两只鼎还没稳妥地藏好,又匆忙返回家中。此时日军飞机炸毁了苏州电厂,在黑暗中她借助从屋顶射进来的月光,在房里挖了个大坑,用木箱装好两鼎,放进坑里埋好,然后把坑填实,上面修饰得完好如初。日久天长,因木箱腐烂,地面凹了下去,她又把鼎取出,放进一间人不常去的屋里,上面堆满了破烂,使人想不到这里会藏有宝物。解放之初,潘达于把这两件珍贵的文物献给了上海博物馆。该馆举行隆重仪式,给潘达于颁发了奖状,也奖了一笔钱。潘达于只接受了奖状,却把奖金退了回去。有一次,潘达于带孙子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当孙子看到大克鼎是他家捐献的时,就问奶奶:“你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家里?”潘奶奶就说:“放在这里,一是安全,我们放心;二是大家都能看到,值!”
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了这一点,当是贤达之人。潘达于舍命保护国宝,又自愿将其献给国家,她杰出的爱国良行,永载史册。
李淑芳,辽宁沈阳人。她原是位女企业家。有一次,女儿劝她,年纪大了,也该悠着点了。李淑芳于是决定带领全家人出国旅游。在埃及游玩时,突遇武装暴乱,他们下榻的酒店极不安全,日夜都能听到猛烈的枪炮声,人们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人写下遗书留给国内亲人。正当他们感到无助时,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派员来劝慰他们不要害怕,祖国已派飞机专门接他们回国。李淑芳与儿媳先回到沈阳家中。这年春节的清晨,李淑芳与儿媳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心里格外激动,她想:“我该给国家做点事。”回家后,李淑芳就把自己准备买房的400万元义无反顾地捐出来,成立了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她要让全省人民更多更好地接受国防教育与爱国教育,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并有始终不渝的爱国之行。
爱国是最高的美德,李淑芳用买房的巨款设立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播撒爱国思想,实在可敬可赞。
家很小,让每个人日日牵系;国很大,滋育代代炎黄子孙。正如《国家》的歌中唱道:“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应永远刻在我们心头。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33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