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黑豆散记

精选文摘《黑豆散记》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2-02-28|来源:青年文学家|作者:张斌|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黑豆散记》内容如下:

家乡有句童谣:“炒黑豆,黑豆香;卖生葱,生葱辣;造宝塔,宝塔尖,戳破天。天呀天,地呀地,三拜城隍老土地。土地公公不吃荤,两个鸭子囫囵吞。”这首童谣勾起了我对黑豆故有的情愫。

童年的记忆最为深刻,偶尔能吃到香喷喷的炒黑豆,比现在小孩子们吃的小零食都香。为了填饱肚子,每逢放学,我们结伴去牲口圈看牲口,不顾那牛、马、羊臭气扑鼻的粪味,趁大队饲养员忙碌看不到,抓几把喂羊羔子的煮黑豆,手上、嘴上满是黑豆的黑红颜色,十分滑稽可笑。有时饲养员大爷看见孩子们饿得可怜,也不会呵斥。

每年过了元宵节,大队社员就开始用糜谷等庄稼颗粒的外壳覆盖在冻粪堆上点火,只是冒烟,用来消冻粪,我和小伙伴们偷几把黑豆,放在粪堆底下冒过大烟的柴灰里烧黑豆吃,回味当时的情景也是乐趣无穷。正儿八经能吃上炒黑豆,是每年腊月“咬杂病”那天,这是我的家乡—晋北的习俗。我的家乡赵官庄村立冬就咬杂病,而神池县城到冬至那天才咬。据说吃了炒货,来年不会得病。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吃炒黑豆、大豆、瓜子之类,特别是炒黑豆的香气最浓,弥漫了寒冷的小屋子。每到农历11月29日晚上,母亲便洗净做饭的七号铁锅,抱上柴火,开始炒黑豆,灶膛一定要小火,否则会炒焦的,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出锅了。不等晾凉,我便抓一大把炒熟的黑豆放在了口袋里。夜幕降临,尽管煤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也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吃炒黑豆的兴趣。母亲在煤油灯下,把炒熟的黑豆给我们姐弟四人分着吃。我上初中时,母亲炒黑豆、莜麦加工成的炒面,也使我难以忘怀。每周母亲会用白布袋给我装两碗炒面,夜晚饿了用来充饥,就是这些香喷喷的炒面伴随我度过了初中生活。日子在无情地飞逝着,如今总在梦里梦见母亲的身影,黑豆的香气和母亲的灵魂化作无限的思念,在百里之遥的家乡飘荡着。

当年,父亲告诉我,小满时节就开始播种黑豆了,下犁要浅,每亩需五六斤黑豆种子。黑豆出苗一个月后,就可以锄了,有句农谚“豆锄三遍颗粒圆,山药三遍蛋成串”,黑豆也至少要锄两遍,头遍深锄,第二遍豆苗开花就可以浅锄了。秋天来临,黑豆角由绿变黄,一串串金角在秋风里唰唰作响。有句民歌:“九月里来九月九,连成哥哥帮我来收秋,掐糜子、挽黑豆,我看连成哥的巧手手。”挽黑豆当然要趁闷声雨,黑豆角才不扎手,姑娘们的手细嫩,要戴上手套,男人们手上老茧厚用不着,这首民歌道出了农村年轻男女在秋收中约会的爱情场面。

由于晋北出产优质黑豆,用这种黑豆加工的豆腐远近闻名,豆香十足、久烩不烂,是晋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当然,能够吃上豆腐也是幸事,每逢看到那淡黄油皮的豆腐冒着热气,流着浆水,便忍不住咽口水,再伴随着“豆腐—卖豆腐—”悠长、粗犷的叫卖声,听起来格外入耳。每个县城或乡村都有一些出名的豆腐师傅,这也是一种荣耀。豆腐荤素皆宜,可以做成豆腐干、豆腐丸子,心灵手巧的乡亲们还会做成系列美味佳肴,无论盐汤凉调,猪肉烩菜炖豆腐,品尝后都有一种过把瘾的感觉。春节前夕,几乎家家户户喜欢炸豆腐丸子,那丸子带着浓浓的胡麻油味飘满小山村。

黑豆又可酿造老黑酱,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家家自酿,现在又有了新工艺,做出的老黑酱更加香醇。还有那白生生、胖乎乎的黑豆豆芽,新人结婚时要将豆芽撒在婚车上和新娘的包袱里,寓意着生根发芽、后代兴旺发达。每年的寒食节和中元节,乡亲们总要捏寒燕和面人,再安两颗黑豆当作眼睛,栩栩如生。那时白面特别金贵,待面人干了以后我们便当干粮吃。听老人们说,过去少吃没喝,用黑豆、小米做“钱钱饭”十分耐饥,是将硕大饱满的黑豆煮熟后,变得膨圆涨大,放在碾上压成片,形如铜钱,所以当地百姓称“钱钱饭”。豆钱二成、米八成,对掺起来,逐次下锅,待豆钱半熟时,再放小米。煮熟的钱钱饭,汤色金黄,豆钱浅黄,颜色渐变,米香中搀着豆香,豆香中又有几分米香。吃时一般会加少许盐,更能勾起香味儿来。钱钱饭是家乡独有的美食,有句民歌“煮了些钱钱下了些米,大路上搂柴瞧一回你……”唱出了当地人特有的精气神。

家乡每年腊八节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给粥上色的杂粮有高粱、豆类等,用铁锅煮熟,就可以用杂粮的红汤子了。去冬腊八,妻又做腊八粥,头一天就早早煮好高粱、黑豆浸红汤,煮几个小时,那高粱、黑豆水煮得黑红黑红的,给粥上色很重,色香味俱全。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里再加红枣,食用时撒上白糖,特别可口。听长辈们说,以前这煮黑豆水大有用场,可用来做染色剂,那时土布需要染色,就是用这种土办法。

晋北这小小黑豆不仅滋生了农耕文化、美食文化,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民歌、民谣、快板、相声等民俗文化。当地伴着泥土味的民歌数不胜数,比如“半碗碗(那个)黑豆(哎呀老命)半碗碗(那个)米,世上的(那)人儿(哎呀老命)谁也不如你”“黑牛黑马黑犁头,种下黑豆大丰收。没等黑豆打下来,黑女生下个黑丫头”,以及“白手巾儿,包黑豆儿,滴滴拉拉撒一路儿”的民谣,还有“量一升麸子、二升小米儿、三升黑豆去了黑皮儿,饱草饱料喂你一顿儿”的快板。

这小小的黑豆并不卑微,在岁月的长河里,不仅让家乡人享尽口福,还蕴含着特有的民俗风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31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