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意林(读者2022年4期)》内容如下:
名声和荣誉
〔德〕叔本华
名声和荣誉就像一对双胞胎。名声是永恒的,荣誉却是短暂的。这里所说的名声当然指的是最高层次、真正意义上的名声。名声的种类很多,有一些也会转瞬即逝。荣誉是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中必备的素质,名声对应的却是人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具有的素质;我们可以赋予自己荣誉,却要依靠别人来得到名声;荣誉最多能让人知道我们,而名声则能让人永远怀念我们;人人都能求得荣誉,却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名声,因为只有那些做出非凡成就的人才有资格获得。
能够永远流传的名声就如同橡树,长得慢,但能长久;短暂的名声如同一年长成的植物,到时间就会枯萎;虚假的名声却如同菌类,一夜之间长满山野,但很快就凋落了。
为什么要学点哲学
刘擎
哲学并不只有所谓“无用之用”。哲学启发和激励人们思考、理解和表达,这已经是显着而直接的实际作用了。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展开交流,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所谓好的理解力是对方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时候,你能澄清问题、辨析疑难或发现要点,这种理解需要更敏锐和完善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同样,好的表达力是当你谈论困难的议题,或者面对理解力相对不足的对话者,能够让对方明白你的话。
讨论一个问题,可能更好的思路或者不同的角度,就可以让你厘清前提、证据和推论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跟哲学素养有关。
依靠祈祷无法到达彼岸
马明博
佛陀指向河流的对岸,问:“迦叶,如果一个人想到对岸去,他应该怎么做?”
“水浅,就蹚水过去;水深,就游泳或者坐船过去。”
“如果他既不蹚水,也不游泳、不坐船,那他能不能到达彼岸?”
迦叶想了想,摇了摇头。
“如果他站在此岸,眼巴巴地望着对岸,内心强烈地祈祷神灵把他送到对岸去,他能实现愿望吗?”
“只依赖祈祷的人是愚蠢的!”
佛陀说:“要到达解脱的彼岸,重要的是消除内心的无明及知见上的错误。否则,纵然祈祷一生,也是徒然!”
胸中元自有丘壑
李雪涛
苏轼的画作《老木蟠风霜》,让黄庭坚感慨万千:之所以能画出盘曲遒劲、饱经风霜的老树,是因为苏轼胸中本来就有深山大壑。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样的枯木只能出自老辣、娴熟的苏子之手。
张潮以读书为例,认为一个人能从书中得到的,是由其人生阅历决定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吕桂在给寄禅的《嚼梅吟》的跋中曰:“人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而后着为文章歌咏,乃有可观。”
黑格尔说,同一句话老人说出来就比一个孩童说出来,富有更多的含义,道理也在于此。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211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