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傅莹与英国女王夜游温莎城堡》内容如下:
走过温斯顿·丘吉尔雕像时,女王回忆起劝说这位固执的首相坐下来让人为他塑像的过程。她说,温斯顿从不肯为人做模特,是她说想要一座他的雕像,才肯坐下来的。从女王的眼神中可以感觉到,她是很尊重和喜欢这位老首相的。我从书中读到过,温斯顿·丘吉尔是女王父母的朋友,当她还是小姑娘时,就曾坐在他的膝头玩耍。女王加冕之后,温斯顿·丘吉尔是她经历的第一位首相,相互信任有加。
温莎城堡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王室博物馆,这里的一幅幅油画、一个个展品,记录着历代王室的人物和生活片段,而女王对几乎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有一块挂毯,过去只听导游说过是戴高乐所赠,女王却能清清楚楚地记起他是在何年何月、什么场景下赠送的。我过去参观温莎城堡博物馆时,注意到一个角落里有对铜雕小天使台座,看上去像现代物件,和周围的展品不大和谐,这次正好问问女王。她脸上露出有点儿顽皮的笑容说,这是她在一场拍卖会上买的,当时很喜欢,后来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置,就拿来摆在这儿了。
女王的记忆力惊人,对墙上油画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能够清楚地说明那是谁,在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我禁不住问,您怎么会知道得这么多、这么细呢?她看着我,略带怀旧地说:当我还是蹒跚走路的孩子时,祖母就经常带我来这里,让我抓着她的裙摆,随她走过这些地方,听她讲那些先人的故事。
进入书房,女王为客人们准备的惊喜让当天的活动达到高潮。在围成四方形的桌子上,女王细心地从自己的收藏里面为每一位客人找出了相关的物品摆放出来。
例如,比利莫瑞亚勋爵是啤酒品牌“眼镜蛇”的创始人。女王小时候正逢啤酒厂在英国兴盛起来,有人做了一套酒厂微缩模型送给她,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酒桶”一排排地陈列着,厂房、生产线、品牌商标,都和真的一样。今天,她把这套模型摆放在这里,让客人们在欣喜之际,也对时代的变迁感慨万分。
与澳大利亚高专达特先生相关联的是一本手绘的澳洲风情博物志,是女王访问时获得的礼品。为我陈列出来的是两年前我递交国书时赠送给她的礼物——复刻版《钦藏英皇全景图典》中的建筑篇。旁边还有一部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翻开呈现的一页记录了1879年1月17日这一天,即将离任的中国第一位公使郭嵩焘携夫人梁氏赴奥斯本宫,向维多利亚女王辞行。日记里有一段对郭夫人仪表和服饰细节的描绘:
午餐前,我接待了中国公使的夫人……她身材娇小,着中式旗袍,在房间里也一直披着一件毛皮披肩。她除了头戴简单饰物,几无其他首饰的装点。虽然他们是坐敞篷马车来的,她却没穿外套。她有一双传说中的三寸金莲。马格尔尼先生在一旁为她翻译,她显得很高兴……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亦用寥寥数语记录了他与夫人向当时的英国女王辞行的情景,女王尤其关照他的夫人:“初见家室,相与慰劳,告以远方劳苦,必得少坐饮食。”郭嵩焘对女王表示感激:“中国妇女无朝会之礼,所有盛典概不敢与,今旦夕回国,以私接见,得蒙赏准,实是感悦。”这应该是对19世纪出现在外交场合的中国女性的难得记录了。
我们相互欣赏完这些特殊的展品,就开始参观图书馆。这里被各种图书和物品堆满了,书架排列得很密集,没有多少穿行的空间,如果两位客人迎面碰上,需要各自侧身让行。里面的书散发出历史的味道,一部部大厚壳的书背上,烫金的书名多是漂亮的古体。我背着手在里面慢慢走、细细看,避免去触碰任何东西,唯恐惊扰了哪位古人的静思。
夜游温莎城堡的行程结束了。女王走在前面,我紧随其后,毕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走廊中有几处修葺,我觉得应该主动照料一下。不想她步履轻盈,我都得快步才能跟上。她让我叫后面的人快点儿跟上,用了一个生动的短语“boots them out”,字面意思是“用穿靴子的脚把他们踢出来”,还在长裙下面做了一个踢脚的动作。我笑着表示领会,提高嗓门向后面的人喊了一声:“This way please.”(请往这边走。)我在与女王的谈话中学到的另一个短语是“flown the nest”,是她谈到成年的孙辈时,说他们都“像小鸟一样离开了窝”。这时的女王更像一位祖母,没有了那些正式的辞藻,用通俗而又诙谐的家常语言絮叨着一些琐事。
她付出整整一晚的陪伴,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祖上的故事,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这座她自幼居住其中的城堡中的珍贵私人记忆,以此向每位客人和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表达友好。这样的夜晚令人难忘。
外交礼仪是服务于外交目的的,旨在创造一个让人感觉舒适和恰当的环境进行谈话和交流。而外交的终极目的是解决问题,人与人的交流和了解既是开展外交的内容,也是推进外交的基础。因此,那些看似平静、随意的你来我往,恰是日积月累构建国际人脉和关系网络的丝线。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大使衣橱》 作者:傅莹)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13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