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故事《年味》内容如下:
年,就这样快到了!忙了一辈子,突然停下奔波的脚步,退休静养,少时记忆中的年味缓缓溢出。当年,奶奶做的圆子,就是我记忆中独特的年味,也是我最眷恋的味道。
岁月如画,这画面经过时间的打磨,从清晰到褪色泛黄,许多过往的人与事,在脑海里渐渐模糊了,许多品尝过的美味佳肴,也渐渐失去了余香。然而,奶奶给我们留下的一道道美味,如同陈酿美酒,愈久弥香。尤其是每年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吃上的蒸圆子,鲜美爽口,回味无穷,成了一道融入我们血液里的“山珍海味”!
20世纪60年代,我们生活在定远县农村乡镇上。那时买什么都要凭票,而每人每月供应的猪肉票十分有限。父母为了让过年时的餐桌上丰盛些,便从牙缝里挤出点肉票,赶到春节时集中使用,到食品站买个猪座子,再搭配些猪油和便宜的猪下水。这样,不仅解决了我们吃肉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奶奶做圆子的主材。
手工制作圆子非常讲究,一是做馅,要把白面馒头切片、晒干、揉碎,弄成馍馍须,做圆子内馅;二是配料,猪肉要选用新鲜上等的五花肉或座子肉,煮七八成熟后,剁成肉丁,再按比例配上猪油,辅以葱、蒜、姜、鸡蛋、老鸡汤等料,充分搅拌,搓揉成团;三是定型,圆子用绿豆粉滚皮,这样蒸熟的圆子不容易破皮,而且有韧劲和咬劲,筷子夹起,即使成椭圆或长条形,也不破碎;四是汆水,滚粉后的圆子要放到开水锅里汆,再捞起冷却;五是复蒸,圆子上桌前,需要放到蒸笼布再蒸,旺火蒸上二十分钟,中间点一次冷水。关键是要选用老母鸡汤做辅料,做出来的圆子才滑嫩鲜香、回味悠长。用馍馍须做圆子内馅,能充分吸收高汤营养,口感爽滑、油而不腻。
在我的家乡,过年时,无圆不成席。但奶奶病逝后,每年回家过年,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圆子了。
后来,我走过许多地方,吃过许多地方的特色圆子,却都不及奶奶做的味道。奶奶做的圆子成了我心中的一种念想。直到2001年,我从蚌埠市调到合肥市工作。有一次去长丰县出差,在当地机关食堂,当大厨端上一盘明晃晃、亮晶晶的圆子的时候,我突然眼前一亮,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也像找回了浓浓的年味,激动得嘴唇哆嗦,顾不上礼节,拿起筷子尝了一个,大呼:“就是这味道!”当我品尝完,说明缘由,大家都为这美食背后的故事所感动。
大厨自豪地介绍说:“这是长丰最负盛名的庄墓圆子。”我了解其基本做法后,恍然大悟,这跟奶奶做的圆子一脉相通。但心中的疑问又来了,奶奶又是怎么掌握这门“绝技”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回来询问母亲。但母亲也只是简单地告诉我:“家里曾经在永康镇开面食店。”
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每逢过年,我都会想起奶奶,想起奶奶做的蒸圆子。直到2021年11月,我遇见一直生活在永康镇的堂舅,询问起这件事情,才揭开了这段积尘了几十年的家史。
我的曾祖父是定远西乡有名的“打吊炉饼”的,一辆木头轮板车上,载着土制烤炉、案板、木炭、面盆等工具,到处赶集。曾祖父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创建了自己的品牌—黄麻子烧饼。待攒够了钱,他便在永康镇西头买了地,建了七八间门面房,开设了面食店。
后来,我奶奶鲍氏和我爷爷结了婚,自然成了面食店里的主要帮手。由于奶奶聪明好学,撑起了店里主要面食(除烧饼外)的制作。两块外焦内软、酥酥绵绵芝麻烧饼,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金黄色的绿豆圆子汤,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味蕾。特色小吃打响了知名度,客流源源不断。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过年,家里又卖起了“馍须圆子”,它色、香、味俱全,深受当地人喜爱。至今永康镇老街上的不少老人在除夕夜的餐桌上还常常提起奶奶的蒸圆:“吃来吃去,还是西头儿黄家的圆子最好吃!”可好景不长。1938年年关,我的曾祖父遭遇意外,不幸身亡。店里生意一落千丈,后来被迫关闭。
奶奶蒸圆子的手艺,究竟是谁传授给她的,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奶奶的家人说,鲍姓家族是清朝末年从寿县迁移过来的。馍须圆子,是家族春节期间必备的美食。
寓意团团圆圆的圆子,在我的心中,早已不再是一道特色美食,而是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我对操劳一辈子的奶奶的深深怀念……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qinggan/1744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