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大学士三计救编修》内容如下:
这一跪直接让嘉庆帝六神无主。董诰这是怎么了?他与朱珪情同手足,扳倒和珳那会儿,两人更是齐心协力,现在怎能死咬着朱珪不放呢?莫非董诰先前的表现都是装的?想到这里,一个可怕的词语现出了——朋党之争。
果真如此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稳住局面,嘉庆帝只能一边思考制衡权臣之法,一边好言安抚,权且答应给董诰一个满意的说法。
却说,朱珪久等董诰不至,只能到户部衙门处理事务。一直煎熬到天黑,怒气冲冲找董诰兴师问罪,不承想把大门敲成了梆子鼓,也没人理他。
朱珪不死心,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凶神恶煞一样守在学士府门口。天亮时分,董诰伸着懒腰出门,朱珪从旁蹿出,紧紧揪住了他的脖领子。
“老尚书这是何故?”董诰笑着说。
“何故?你出的什么鬼主意!救人不成,反而让洪亮吉罪加一等!昨晚,刑部给我通了气,说三司会审的结果基本定下了,斩立决!”
“此言差矣!”董诰捋着胡须道,“老尚书不闻‘天子之言即律法’吗?处斩洪亮吉是三司的裁断,可不代表皇上的意思。”说完,他撇下朱珪,笑着向皇宫而去。
朝堂上,嘉庆帝忧心如焚。他本想除洪亮吉而后快,居然半路杀出董诰这个“程咬金”,把朱珪牵连进来不说,还暴露了重要辅臣之间的嫌隙。更要命的是,向来不多言的董诰上朝就大谈特谈,像减免赋税、官员任命、文武科举等等,事无巨细,说个没完没了。不由得让他产生一个吓人的想法——又一个和珳要出现了。
正在这时,殿外走进一个人来——洪亮吉大案的主审官、刑部尚书成德。
成德进殿即陈:“经军机处、刑部、都察院等联合会审,拟判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大不敬罪、惑乱朝政罪、诽谤天子罪……数罪并罚,当斩立决。”
“准!”心烦意乱的嘉庆帝想尽早结束朝会,一个震天响的词儿脱口而出。
“且慢!请皇上法外施恩!”
嘉庆帝准了刑部之奏后,大殿里登时乱作一团,在朱珪的带领下,那些主张赦免洪亮吉的官员全都站了出来。
这一乱,董诰更来劲了,他呵斥众人:“朝堂之上大声喧哗,成何体统!尤其是朱尚书,还有脸求情?你管教不严,致使子侄亲信犯罪……”
董诰边说边意味深长地看向嘉庆帝。
旁人不知董诰的意思,嘉庆帝却一清二楚,昨天董诰同他论了“连坐”,今天又把朱珪和洪吉亮的关系当众挑明,分明是要把朱珪的罪给坐实了!想到这些,再看看几近失控的朝堂,嘉庆帝彻底慌了。
“你们有完没完!真是的,皇上哪说要杀洪编修了?净瞎想!皇上的话还没说完呢!”嘉庆帝无奈之际,董诰又开口了。
此话入耳,嘉庆帝成了丈二和尚,处决洪亮吉的草率决定,他说得一清二楚,那个“准”字声音够高的,董诰耳不聋,能听不到自己说话?
嘉庆帝不糊涂,他把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反复一琢磨,终于弄懂了董诰的用意:昨天,董诰论连坐,并非为打压朱珪,而是要用“围魏救赵”之策,逼自己饶恕洪亮吉。今天,董诰拖延朝会,是要留下群臣,撺掇大家跟自己打擂台,逼自己收回成命。
嘉庆帝猜得没错,这正是董诰的想法。
董诰甘冒被误解的风险出此下策,是因为他深知“巧舌难劝气头人”的道理。皇上正怒不可遏,别说是他,就连帝师朱珪也没有劝下来的可能。
这里不讲董诰怎么高明,只说嘉庆帝如何解开这天大的僵局。嘉庆帝懂了董诰的良苦用心,马上在心里盘算:杀了洪亮吉,别说能否扛住非议,大殿都未必能顺利出去;不杀洪亮吉,除了心堵,基本没有别的损失。左右权衡,他决定选择后者。
虽说君无戏言,但董诰提示“话还没有说完”,显然是给自己留了台阶。
于是,嘉庆帝忙就坡下驴,故作不悦道:“诚如大学士所言,朕的话都让你们打断了……刑部陈奏,准是该准,不过,念在洪亮吉积极进言,理当饶其不死!改判发配伊犁。”
嘉庆帝宣判完毕,群臣皆跪地叩拜,山呼“皇上圣明”。
按说,洪亮吉死罪改发配,既成全了皇上的美名,又保住了洪亮吉的性命,算得上皆大欢喜了。
可是,朱珪心里的石头并没有完全落下,他想要的结果是皇上赦免洪亮吉无罪,只有这样,才能扫除世人的担忧。当日夜里,朱珪再往学士府问计。他虽想不透皇上究竟为何改了主意,但他知道,定是董诰的计谋生效了。董诰既能救人于不死,也就很有可能让皇上改贬为赦。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minjian/228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