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通灵石狮》内容如下:
一、虎痴求先生
馆陶文庙门口有一对石狮子,被当地老百姓看作是馆陶文脉和学子的守护神,士子们美誉其为“通灵石狮”。据传,它俩从唐朝文庙落成那刻起便蹲在那里,千百年来从未有过半步挪移。
然而,举人叶圭书调任馆陶知县不久,石狮就出了大问题。
那是道光二十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叶知县刚要处理事务,忽见百姓们把县衙层层围住,一问才知,文庙门前的石狮不见了。闻言,叶知县顿觉一阵头晕。待安抚了百姓,他大步流星赶到文庙一看究竟。不想,文庙管事李教谕正跟两个训导聊天,似乎石狮丢失并没给他带来一点儿影响。
李教谕对石狮素来上心,早晚间查看,雨雪后擦拭。现在石狮不翼而飞,他反倒像个没事人,莫非他知道石狮的下落?
叶知县所猜不假,石狮被盗确实与李教谕有关。
那盗狮者姓王名琴堂,生得虎背熊腰、力大无比,几年前便过了武科童试。当地人都以为他前途无量,谁想,他家突遭变故,双亲相继离世。这之后,他再不思入仕之事,专一研究刀枪棍棒之术,因而,街坊们给他起了个“虎痴”的外号。
按说,这样的人不可能跟李教谕有过多交集,为何要对文庙石狮下手呢?这话,得从十天前说起。
那天,王琴堂忽然得了魔怔一般,闯进文庙嚷着要来学习,准备十月底的武闱。当朝武闱分内外场考试,外场弓马、技勇还好些,内场“武经”、“策论”可不简单,他对付不了。
李教谕不依,文庙是幽雅僻静之所,岂容粗人搅扰,他不由分说,率众将王琴堂轰到门外。王琴堂哪肯善罢甘休,干脆化身狗皮膏药,天天黏着李教谕。
李教谕无计可施,猛然瞥见门口的石狮,立刻心生一计。他悄声对王琴堂说,若要高中,有两件事必做,其一,找一位饱学先生请至家中,接受专门辅导,内场无忧;其二,寻一对通灵石狮藏于屋内,有石狮庇佑,功名不愁。
通灵石狮?这用找吗?文庙门口就有现成的!王琴堂嘿嘿一笑,邀了几个朋友,半夜里把石狮偷走了。
换句话说,虎痴偷石狮是受了李教谕的诱导蛊惑。
当然,李教谕这么做,不光为摆脱王琴堂的纠缠,他还另有用意——他想要叶知县难堪!他和叶圭书同为举人出身,自己在文庙十余载不见升迁,小他十岁的叶圭书却一起步就是七品知县。不仅如此,叶圭书还抢了他的风头,原本以他为中心的人纷纷围着知县大老爷转,让他十分不爽。
妙计已成,李教谕只等着叶知县受万民指责之时,自己出面将石狮寻回,大大地露一回脸。关于这些,叶知县自是不得而知。
这天傍晚,叶知县又召集乡老名士,让大家为寻回石狮想办法时,衙役来报:有人往八字墙贴了一张聘先生的文书。
啥?聘书贴在八字墙?
衙门八字墙可不是乱画乱张贴的地方。除朝廷圣谕、上级告谕和地方禁令,没见过平头百姓敢在八字墙上贴文书的。众人议论之时,叶知县衣袖一甩,来到衙门外,把聘书仔细看了一遍。那字迹是龙飞凤舞,内容是情真意切,直看得叶知县激动不已。
看罢,他朗声道:“真乃可造之材也!谁愿前往教诲?”
不料,连问两遍无人回应。原来,聘先生者正是文人雅士避之不及的虎痴王琴堂。
话说,当日李教谕出了主意,王琴堂当即去求访先生,不想,即便他许下重金也无人肯从。没辙,他只能逼一个老学究写了一纸聘书。事毕,他打听到城里名士近来常往县衙跑,干脆就把聘书贴在了八字墙……
叶知县不明就里,就把王琴堂推给了县学文庙,请李教谕安置教导。
李教谕哪里肯干,为打消叶知县的念头,他不仅摆出县学只收文生员的规矩,还加油添醋,把王琴堂杜撰成又疯又浑、不能招惹的恶棍形象。
叶知县听完讲述,叹了句“天妒英才”,当下命人将聘书撕了,再不提此事。
不提不等于不惦记。当夜,叶知县穿上便服,叫上几个可靠随从,悄悄来到城东南角的王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想,如果王琴堂真如李教谕所言,便借机将其拿下;如果王琴堂真是一心求学,自己就把先生的差事揽下来。
这边,王琴堂正与人切磋武艺,忽听来者要应聘先生,忙笑脸相迎,不问姓名来历,纳头便拜,态度要多虔诚有多虔诚。
叶知县也不废话,开口询问王琴堂科考的目的。
不料,王琴堂忽然一拳砸在桌上,骂骂咧咧说了一大串话。大致意思是,他想金榜题名,成为一方将帅,保境安民,驱逐外寇。
叶知县这才知道,让王琴堂重燃斗志的是大清在海战中屡屡落败一事。
“昔有戚公逐倭寇,今有虎痴护国情。实乃馆陶之幸,大清之幸也!”叶知县被王琴堂的情怀感染,从此,真的当了王家的上门先生。不过,为少生事端,他与王琴堂约定——授课只在深夜,期间只谈学习,不论别事。借此保证虎痴的学习效率,也好保守自己的身份秘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minjian/200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