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赊购蚕茧》内容如下:
一、
清朝嘉庆年间,芜县县城里有家杨记丝绸作坊,老板名叫杨志立。杨志立原本是一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三年前他父亲杨老掌柜去世后,才不得不挑起了经营丝绸作坊的重担。
三年来,由于杨志立只热衷于吃喝玩乐,不善经营,杨记丝绸作坊每年都要亏掉大笔的银两,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好在第四年春上,杨志立终于醒悟过来,开始想要好好地经营作坊了。
芜县地处平原,桑树少,养蚕的人家不多,出产的蚕茧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高。每年春天蚕茧上市,杨志立都只在芜县境内收购一些蚕茧,懒得去外地选购,因此不但没有挑选的余地,数量也不足。而蚕茧是制作丝绸的原料,这就造成三年来,杨记丝绸作坊出产的丝绸不但质地差,而且数量少,年年都要亏本。
杨志立知道,父亲在世时,每年春天都要去三百里外的泾县琴河村一带收购蚕茧。琴河村地处大山深处,那里不但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桑树林,而且常年云雾缭绕,树上的桑叶因此异常地鲜嫩,所出产的蚕茧质地就非常好,并且因为数量多而价格便宜。
左思右想后,杨志立决定去琴河村一带收购蚕茧。这天,他领着一个名叫邱同的伙计,携带着银票,各自骑上一匹快马往琴河村赶去。丝绸作坊里伙计众多,杨志立为何单单要让邱同随行呢?那是因为邱同年轻,而且肯吃苦,关键时刻能主动为东家着想。当然,邱同也有一个不小的毛病,那就是爱吹牛。
三天后的上午,杨志立与邱同来到了山脚下,只要沿着山腰处一条二十多里的山路,绕过大山,便可以到达琴河村了。
由于天气有些热,加上山路上一路颠簸,还没走出十里地,杨志立与邱同额头上的汗就都冒出来了。于是,杨志立解下了系在腰间的褡裢——褡裢里包裹着一只小木匣,小木匣里放着一沓银票,总额是两千两。由于褡裢一直被紧紧地捆在腰间,杨志立感到非常热,所以他把褡裢解下来透透气。
杨志立把褡裢的两头系在一起,打了一个结,把它挎在了左肩上,然后继续催马前行。大约一个时辰后,他与邱同终于绕过了那座大山,来到了山脚下,一座规模很大的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便是琴河村了。就在这时,杨志立顺手摸了一下自己的左肩,吃惊地发现,挎在左肩上的那条褡裢竟然不见了。他顿时意识到,肯定是那条褡裢上的结没有系牢,加上一路颠簸,不知何时,那个结松散开来,导致褡裢从他的肩头滑落到地上去了。
杨志立与邱同急忙下马,转身沿着来时的路,仔细地寻找起来。不料一直找到杨志立从腰间解下褡裢的那个地方,都没能找到。他俩不死心,转过身来再次一路寻找,谁知找到了山脚下,还是不见那个褡裢。此时日头已经西沉,天色眼看就要黑下来了。
杨志立知道,那条褡裢肯定找不回来了,一时间,不禁绝望地号啕大哭起来。邱同连忙安慰:“东家,很快就要天黑了,咱们去琴河村里住一晚上吧!褡裢既然找不回来了,那只好等咱们回到芜县,您取些银票,再来琴河村收购蚕茧。”杨志立沮丧地说道:“那只小木匣里的两千两银票,是我好不容易才凑起来的,除此之外,再也拿不出银子了——看来,杨记丝绸作坊肯定要败落在我手上了!”
说着,杨志立跌跌撞撞地向琴河村里走去。邱同跟在他的身后,再次安慰道:“东家,天无绝人之路,待我想个办法,帮您度过眼下的难关。”
二、
来到琴河村,两人住进了村头的一家小客栈里。杨志立辗转反侧,怎么也不能入睡,直到鸡叫三遍之时,他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阳光已经照进了窗户。杨志立连忙下了床,却不见邱同的身影。吃过早饭之后,他仍然没见着邱同,于是,便出门寻找。
在村里转了半圈,也没见到邱同的影子,正在着急,他忽然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大块空地,空地上围着一大群人,于是就走了过去。
来到近前,杨志立一眼看见邱同站在人群当中,正在不停地指手画脚,他不禁皱了皱眉头,心说:这个邱同,到底是年轻贪玩,竟然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却来这里凑热闹。
杨志立紧走几步,刚要喊邱同回客栈吃早饭,吃完早饭就准备动身回芜县了。忽然间,他竟愣住了。原来,邱同正一个劲儿地说购买蚕茧的事儿。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minjian/1863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