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张廷玉的退休报告》内容如下:
大清朝最尊贵的老臣张廷玉毕竟越来越老,侍奉了玄烨、胤禛两位精力充沛的英主之后,又开始为乾隆朝操心,他的元气正一点点耗尽。他渐渐有些易怒、急躁和把持不住,接二连三向皇帝提交他的退休申请,仿佛手续办得慢了,他就要死于非命。他的退休申请终于在弘历那里激起了一场凶险的风波。然而这风波,真好似,在杯中。
清雍正年间,一次皇帝殿试,当看到第五卷时,发现一位考生的文章字迹端楷,文笔洒脱,于是欣然将其列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封,发现该考生竟然就是当朝宰相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张廷玉得知消息后,急忙叩见雍正,跪请将儿子的名次降低,将探花让于他人。雍正说:“朕秉公选才,当时并不知道该生是大臣之子。”张廷玉再三恳求道:“普天之下,人才众多,而殿试三年一次,天下士子都望登上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臣之子若再居一甲第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途,心实难安!”雍正深感其大义,遂将张若霭降为三甲第一名。
张廷玉长期超负荷工作,居然六十多岁了还能挣扎着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乾隆上台的那一年,张廷玉已经63岁,《明史》也修完了,辛苦工作几十年,也该歇歇了。
迫切想退下来休息的张廷玉,知道不能一下子把工作都辞了,怕把皇上给刺激到了,于是慢慢来,在65岁那年的十一月,先辞了总理事务的职位,计划一步一步抽身而退。
从65岁那年开始,张廷玉与朝廷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使他产生了一种认识:我做了这么多年事,朝廷又处处照顾我,退休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赶紧打报告吧。加之张廷玉与乾隆据说在一些大典的工作方面,有些意见不合,老张觉得该抽身而退了。
于是,在乾隆十三年,已经76岁高龄的老张,终于给皇上递交了离退休申请。依照情理来看,一个76岁的德高望重、任劳任怨的老干部申请离退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法定年龄来看,古代高级干部的离退休年龄是70岁,此时的张廷玉已经超过退休年龄6年,若按照现代的退休标准,更是超过了16年。
应该可以退了吧?然而,乾隆却没有答应。收到张老干部的离退休申请后,乾隆这样批示:老先生是重臣,咱皇室早把您看成自家人了,百年之后,您的牌位将光荣地放在我们皇家的祠堂里,陪皇家列祖列宗一起光荣,您还见什么外呢?居然还要辞官归田?没这个理。不准!
原来,早些年,为了表示对张廷玉工作业绩和忠心的肯定,雍正特批将来把张廷玉的牌位放在皇家祠堂里。这种事情现在看起来很浮云,在当时却是莫大的光荣。领导的批示让张廷玉大跌眼镜,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误判了形势,于是猴急了,老着脸,与天子展开了一来一回的辩论。
张老干部任劳任怨几十年,工作期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说千句,道万句,不如一句也不说,可如今不让他离退休了,几十年的沉默忍让全退一边去,谁不让我退休我跟谁急,哪怕是皇帝也不能挡我退休的道。
张廷玉马上写信反驳乾隆:早在宋朝、明朝已有官员的牌位位列皇家祠堂,却仍可以退休的先例,而且官员70岁退休,是自古以来就天经地义的事。
乾隆回复:老同志,退休的事不能完全照搬历史,也要变通。您老是想着70岁退休的清闲,干吗不再熬几年,工作到80岁,享受拄杖上朝的荣耀呢?我觉得您要向诸葛亮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针锋相对地回信:人家诸葛亮是在乱世,肩负匡扶汉室、统一国家的大任;我生活在太平盛世,没什么不可卸下的大任,这能比吗?
乾隆跟老干部杠上了,他又强词夺理:虽然你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工作任务不同,但你们一心尽忠的精神是一样的。我的爷爷、老爹对你那么好,提拔你、照顾你、给你权力和荣誉,看在祖宗的面子上,你不能退休;我又这样照顾你,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也不能走。
更离奇的是,乾隆还把自己与张廷玉关于退休事项进行争辩的记录,在朝廷上全程公示,让全体文武大臣评理,等于是搞了一次听证会。当然,在几次交锋后,乾隆作了一定的让步,取消了张廷玉在吏部的工作任务。皇上让一寸,张廷玉也不敢进一尺,于是没有再递交退休报告。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minjian/1208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