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褒贬不一:众人眼中的丁日昌》内容如下:
丁日昌(1823—1882),广东丰顺县汤坑乡人,字雨生,号持静,历任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即上海道)道员,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既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走改革自强道路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人。
《能静居日记》中的丁日昌
先后做过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丁日昌,最初以被革知县的身份,在曾国藩手下征收厘金,地位很低,到上海后,极受李鸿章赏识和重用,数年之间飞黄腾达,官至巡抚。但丁日昌在江苏的名声并不好,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为其所作)是江苏本地人,又长期在曾国藩幕府工作,所以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了解,不仅多次在曾国藩面前反映他的问题,认为整顿江南吏治,非首先拿丁日昌开刀不可,而且在日记中记录了不少对丁日昌颇为负面的评价。同治六年(1867)九月十七日他与曾国藩的聊天内容,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这天是曾国藩主动提到丁日昌:“丁日昌在江苏,官场上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恐怕难以做下去了。”
赵烈文说:“想要整顿官场作风,为官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丁日昌爬到今天这个位置,不是凭实力业绩,而是靠关系门路。一旦攫取权位,就会马上标榜风节,做出一些违反常情以求美誉的事情来,而以往的所作所为,早已被人看得一清二楚,怎么能够欺骗所有人?”
曾国藩说:“是这样。他还需要磨练二十年,或许可以成为清流派人物。”
赵烈文说:“看丁日昌今天的表现,老师真以为他会洁身自好吗?烈文看来,他是想得到江苏巡抚一职(当年十二月,丁日昌果然被提升为江苏巡抚),才故意树立自己的声望。如果真以为他会改变自己的操行,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奸计。况且整顿吏治,必须刚正无私,不怕得罪有权势的人。若上司认为某个人贤能,就把他当贤能之士信任和重用,而不顾百姓一直在唾骂他,如此用人不出问题,烈文孤陋寡闻,以前实在没有听说过啊。老师一直强调吏治清明,如果让丁日昌这种人占据高位,吏治不江河日下才怪呢!”
曾国藩极为感叹说:“足下也知道我的苦心吗?连丁日昌这种人都是李鸿章最好的朋友,我与李鸿章如同一家,他又在前线风餐露宿,身负国家重任,丁日昌虽然是个小人,但为李鸿章的部队筹措钱粮无不迅速精当,我怎么能和他过不去呢?又怎么忍心不宽慰李鸿章呢?”
赵烈文说:“是的。老师的一片苦心,不仅我早知道,有识之士也都清清楚楚。并不是要老师罢免丁日昌,而是希望老师对他小人得志的嘴脸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时时予以敲打,让他明白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就可以了。”
曾国藩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见即使是用人明显偏重德行的曾国藩,在亟须用人之际,也是不能不用的。
《见闻琐录》中的丁日昌
丁日昌名声不好,不仅在江苏官场如此,而且由来已久,一些士大夫早就在社会上散布对他不利的流言,有的甚至极尽丑化之能事。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刘体仁的《异辞录》等野史笔记,都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在这些书里,丁日昌简直就是投机逢迎、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十恶不赦的小人。
如《见闻琐录》记载说:
潮州人丁日昌做庐陵知县时,太平军来进攻,城破后,丁逃至省城南昌。在一家旧货铺中,有无名氏兵法一本,丁日昌用四十枚钱买下来,然后颠倒其辞,窃为己着。当时李鸿章在南昌,丁日昌就把这本书当作见面礼送给他,李鸿章阅后,视丁日昌为异才。丁日昌后来回到广东,认识一位叫陈国雄的铁匠,有巧思,会制造开花炮,丁日昌就把他带到江苏,推荐给李鸿章,并献上自制的火炮。李鸿章也极力向朝廷推荐丁日昌,说他的才能胜过自己十倍,不几年丁日昌就成为封疆大吏。
丁日昌当上江苏巡抚后,裁尽官场陋规,以博时誉,绅民都称颂他。其实他是表面上廉正,暗地里贪婪,有了官位空缺,不拿钱购买,下属别想得到提升。他又怕丑闻暴露,所以行贿者必须当面亲手交钱,银票也必由上海、扬州、浙江汇来,外面稍有传闻,他就拒收贿赂,立即弹劾行贿者。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97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