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悯视苍生一悲鸿》内容如下:
1953年9月26日,人民艺术家徐悲鸿猝然离世。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所有的作品,倾毕生之力收集的历代书画、碑帖,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哀鸿一羽,就这样清清白白地悲鸣毕生,然后飞向天际。
江南贫侠
1895年7月19日午夜,徐悲鸿诞于江苏宜兴县一个名叫屺亭桥的小镇。
他出生之时,正是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次年,腐败的清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的交战中惨败。
国家危亡之时,破产流亡者不计其数,徐家也深陷于贫苦与漂泊之中。
徐悲鸿在父亲徐达章的引导下,两岁半开始识字,6岁即可念诵诗书,并执笔研习书法。年至9岁,他就读完了《诗》《书》《左传》等先秦典籍。
勤奋、克己,是徐悲鸿从父辈处学到的最宝贵的品质。
但勤勉学习这件要事,并非终日笼罩在徐悲鸿幼年的生活中。在苦学以外,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有对大自然之美的感知。
他并非走马观花式地欣赏自然风光,而是习惯于注视一切美的事物,观察花鸟虫鱼和各种植物的外观细节,以及事物的明暗、动静。
从13岁开始,父亲就带着徐悲鸿前往外地谋生,他们一路流浪卖画,来到繁华的无锡。在这里,他看见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商店里张灯结彩,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同时也看见了世界的沟堑,衣衫褴褛的乞丐穿行于街头巷尾,无人管顾。
自从他开始对百姓之苦有了切身感受,无尽的忧思和试图做出一些改变的渴望就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他在精心画好的作品上署名“神州少年”,盖上“江南贫侠”的印章。他原名徐寿康,后来自己改名为徐悲鸿,是要让自己从个人的康乐安宁之中脱身出来,成为空中长久悲鸣的鸿雁,为这世上的不平之事奔走。
这一发轫于年少时期的志愿,徐悲鸿终其一生,未改初衷。
勿甘于微小
徐悲鸿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出生与成长的时代,正是国家命运跌宕,亟待仁人志士成长起来救国救民之时。
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向东行进不到200公里,就能抵达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辗转于北京、南京等地,又在欧洲着名文化之都巴黎求学多年。
在这段不断流浪辗转的经历中,他先后结识了黄震之、康有为、田汉、鲁迅等人,又师从弗拉孟、达仰。这些人都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个小镇青年,没有父辈显赫声名的支撑,推动他一步步走下去的,仍然是从小立下的志愿——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个动力驱动着他,让他不断地学习绘画,谋求变革。
徐悲鸿认为,要开美术之新风,应当从西方的美术界汲取绘画经验,因此下定决心要前往欧洲学习。在他的坚持下,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最终决定派遣他前往欧洲留学。
1919年5月,徐悲鸿到达巴黎。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那些传世的艺术真迹。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933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