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容闳不得不放弃的铁路建造计划》内容如下: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美国,是第一个完整地接受了美国高等教育,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19世纪70年代,他策划并实际组织了中国幼童留美学习计划,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蜂拥迭起的出国留学潮,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9世纪末,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万端,遭受甲午战败的清廷宣称要力行以修铁路、开矿山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政,掀起了一波建造铁路的大潮。思想开放、勇于任事的容闳,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提出“借力于美(国)修建中国铁路”的主张,建议修建由天津经山东德州至镇江府瓜镇共1100多公里的铁路(津镇铁路),“以为便于兴利之旨”。
在李鸿章等官员支持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将其建议及所附22条办路条陈一并奏报,随即得到清廷批准。
在中国近代史上办成了几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事的容闳,他的建造铁路的梦想却最终没能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容闳的津镇铁路计划同当时清政府洋务实业“操盘手”盛宣怀的利益相冲突,遭其猛烈攻击。
1896年10月20日,盛宣怀被任命为清政府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统筹修建卢汉铁路(从北京卢沟桥经郑州至汉口,后改称京汉铁路)。1898年前后,卢汉铁路建设正遇到一系列难题。甲午战败后的清政府国库空虚,建造铁路必须依靠借款,国内借款相当不易,只好向外国借款,按照当时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观点,在“中权干路”指导思想下,卢汉铁路不能跟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列强借款,以防止这条贯穿国家腹地的铁路干线被外强控制,而是找了一个欧洲小国比利时借款。
1897年10月,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卢汉铁路借款草约,但在签订具体条款过程中颇费周折,比利时陆续提出了好些新要求,当一一谈妥,签订合同后,比利时的借款款项仍然像挤牙膏一样,难以如约到位,并且频出难题,致使卢汉铁路建设初期就很难推进,处处碰壁。
按照盛宣怀的说法,是因为比利时国小力弱,担心借出的款项本利收不回,而在迟疑观望,一再加码借款附加条件。但真实情况并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
与此同时,津镇铁路计划却是另一番情形。津镇铁路计划制订者容闳声称,资金极其充足,“现经集股已有一千万两之谱”,建铁路的1000万两银子早已备好,而且“开办之后,其有不敷,再行召集”,一副财大气粗的架势。同时,他还许诺向清廷“报效”200万两银子。容闳帮造铁路,政府不仅不需花一分钱,还能得到200万两银子的“报效”,并且,45年后铁路路权又完全归政府所有,这让清廷颇感兴趣。
卢汉铁路的进退维谷同津镇铁路的美好蓝图,两相一比,作为全国铁路督办的盛宣怀感觉到了各方面的压力,他更加铁了心要阻止建造津镇铁路。
盛宣怀搅局容闳的津镇线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他通过自己熟稔的官场人脉网络,重点游说张之洞、王文韶、刘坤一等三位地方实力派总督一起抵制津镇线。
盛宣怀声称:如果南北走向的津镇铁路建成的话,将直接影响同样南北贯通的卢汉铁路的运营利润。因为南北运输的总体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蛋糕”就那么大,多一条铁路线就多分一块“蛋糕”;而且,津镇线所经过的地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假如它建造成功,其运营利润肯定远超中部的卢汉线。更重要的是,容闳的津镇铁路计划中提到的千万巨额资金是从美国募集来的,虽说是美国民间资本,但是铁路建成后,很难保证不会被美国政府所控制,涉及主权,不是儿戏。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盛宣怀的这个说辞,深为清廷认同。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802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