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抗战时期的特别运输队》内容如下:
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边区也采取了应对之策。
交通运输线上设立的招待站,绝大多数是以盈利为主的普通店房。一些店房只卖白面,不卖小米,起火费一动就是几毛钱,连喝水也要收钱,对灾民来说,吃饭和住宿的成本都不小。为解决灾民沿途之困,政府部门下令改造店房,要求店房照顾灾民,在经营中卖便宜的黄蒸馍、小米饭,起火钱、被子钱等费用从廉减价。如不接受改造,将停止营业。沙河禅房招待站是响应边区政府救灾号召的模范店房,由当地农救会干部负责,运输队到该店吃饭住宿,起火一次花一毛钱,住宿一晚花两毛钱,用玉米面做的黄蒸馍,一个重15两,售价一元。
由于度量衡不统一,粮食运回来后会“脱秤”.极少数运输队员会伺机做手脚,有的偷米,有的在小米、玉米中掺土。
1943年2月,边区工商总局下发《关于统一度量衡改换新秤的通令》,要求各公营单位即刻起一律改用新秤,最迟5月底,要推广至全边区各地市场。
这批新秤由太行实业社监制,首批秤共2000杆,分五个等次,每杆新秤两斤合一公斤,合旧16两平秤13两8钱。
度量衡的统一,不仅避免了粮食运输中产生的分歧和纠纷,也为规范市场交易、促进买卖公平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日常运输中,队员们既相互帮助,也相互监督。极少数偷粮、偷钱、往粮食中掺土,以及造谣破坏的“害群之马”,一经发现,就会被清除出队。
由于信息沟通不畅,一些运输站和粮店平常互不通气,导致粮店有粮时,运输队没来,粮店没粮时,运输队来了。不少灾民屡次空跑。1943年二三月间,一支灾民运输队到涉县河南店运粮,竟然连续空跑五次。别说赚脚价,灾民们连路费都赔不起,很多人急得直哭。这种现象,打击了部分灾民参与运输的积极性。为此,太行山各地加强了粮店与运输站之间的协调。其中林北县成立了运输总站,与粮店密切配合,随时掌握粮情,指挥运输队及时运粮,减少出现灾民空跑的现象。
一些粮店为了少出脚价钱,宁愿雇用商贩的骡马队,也不愿用灾民运输队。为此,边区政府命令各地,对粮店进行普遍改造。邢台一家粮店,对救灾政策置若罔闻,不愿让利给灾民。地方抗日政府随即将该粮店主要干部撤职,并派人对粮店人员加强教育和指导。此后,该粮店主动让利,赢得灾民的称赞,地方政府的威信也得到提高。
在根据地边沿区、游击区活动的运输队,要绕过日军封锁线,时刻防范敌人截击、伏击,斗争环境十分复杂。日军“扫荡”根据地时,运输队还要冒险抢运粮食。
一次,正逢日军大“扫荡”,邢台青救会干部孟甫带领一支运输队昼夜兼程,绕过多处日军据点,终于赶到存粮地点。一行人将准备贷给灾民的粮食装好,连夜挑担翻越30里的大山,赶到另一个村庄。此时,村里的百姓已经逃光,留下来的一个民兵告诉孟甫:“敌人已经过来了,马上赶过前面的河口,晚一步就要碰头。”大家只好忍饥负重,一路加速,冲出河口。当他们正准备休息片刻时,日军竟出现在河口。为了掩护运输队,山上的民兵开枪吸引日军注意力,河滩上一支八路军队伍跟日军拼上了刺刀。
孟甫带着运输队,挑着粮食上了山。当晚,几个民兵找到孟甫,告诉他南面的日军也在向这边“扫荡”,不可久留。想到很多群众都在等着这批粮食下锅,孟甫决定带运输队连夜挑粮下山,从日军的缝隙中穿过去。
没想到天一亮,日军便发现了他们,立刻追来。好在山上藏有三四十个民兵,占据居高临下的岭口,用残缺的武器阻挡日军追击。民兵又派人掩护孟甫一行人下山,让他们得以安全返回。
在这场反“扫荡”中,仅邢台运输队就抢运粮食2000多石(每石120斤)。正是靠着这种拼死护粮的精神,粮食被及时分发到群众手中,解决了群众缺粮的问题。
以工代赈的运输成果
抗战时组织成立的灾民运输队,不仅增强了根据地的运输力量,促进了粮食的流通和调配,解决了缺粮地区的需求,也直接救济了参与运输的灾民。边区政府团结广大群众,树立了“一心为民,廉洁从政”的崇高威望,让边区百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部队和组织周围,有效巩固了根据地建设。
太行区在1942年和1943年两年的救灾总结中提到:按照最初的灾情调查结果和需粮统计,边区计划在太行山西线购买粮食15万石。而到1943年4月底,实际购买粮食达21.02万石,超出原计划的40%.
另据1945年12月太行区合作社统计:1942年10月至1944年5月,全区共组织9万余灾民运输,从太行山西线购运粮食21万石、糠18万斤,仅脚价一项共赚小米2.5万石。
当年边区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抗灾自救的情景,已被珍藏在历史的档案中。70余年后重温这段历史,边区政府和八路军部队全力救助灾民的感人精神依然鲜活,值得后人敬仰和传承。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724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