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刘邦赢在故事上》内容如下:
自古以来,坐江山的皇帝都需要人来吹捧。不吹,故事不够;不捧,名头不响。这是个技术活,也有艺术性。这个事干好了,后面的很多事就跟着成了。
比如天下倒秦时,刘邦也起来歌鸣,但那么多山头,大小军阀,他算老几?他倒放得开, “意豁如也”“好为大言”,经常吹牛,但那只是在沛县丰邑的地盘上。往大了说,他去过大梁城和咸阳。去大梁城时,他靠道上朋友的招待;去咸阳时,他则为亭长差事上的“公务”,虽见过世面,但也有限。
县上的干部萧何就对他有个基本判断——“少成事”,说到底,他只是个混县城和小镇街头的好事者。这样的人突然扯旗称“沛公”,就凭他手下那点人马,谁认?乱世动作,三分实力,七分裹挟。裹挟事大。没人认,就没戏。没戏,你裹谁?挟谁?所以,刘邦虽不读书,史家却好论“高祖文章”,这里面有个门道。
项羽渡江,基本盘是八千江东子弟,越闹越大,是因为霸王确实能打。刘邦从沛县带出三千人,当然也打,但细究则以讲故事为主。也就是说,项羽只有一杆子,而刘邦有两杆子。他的倒秦比项羽多一杆子。
刘邦方面讲故事最好的两人是他最亲密的战友和朋友,一个是吕后,一个是张良。
刘邦还在芒砀山里打游击那会儿,吕后就在沛县城中讲故事了。她说没人能找到刘季藏匿的地方,但我一找一个准。为什么呢?因为“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我每次都望着天上的云走,“故从往常得季”。吕后很聪明,拿捏得稳,讲完后,从不问“你们信吗”?这就让效果很好。沛县的好事者都信了,他们愿意信天上“云气”的选择。很多人立刻就在心里把刘邦当成了适合追随的大哥。同样的效果,项羽得在战场上哼哧哼哧砍多少刀啊!
可是起义倒秦,有时候也是很幽默的。
张良的故事,则是那句“沛公殆天授”。这句话真是绝了。张良不愧是汉军情报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和统战艺术界的大师,深刻掌握着当时群众的心理啊。
不管你们怎么说,我们就一句“殆天授”,居然讲得刘邦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就连军阀圈里也渐渐流传起沛公“大度”,带个“皇帝样儿”的故事来。那年鸿门谈判后,项羽代表倒秦委员会主持大局,安排刘邦去偏僻的巴蜀汉中搞监视居住,多少人跟在队伍后面走?所以说,项羽是输在不会讲故事上啊。
吕后讲的故事,刘邦自己虽不信,但也不得不佩服吕后的高明,因为效果很好,打游击时最需要。所以,《史记》上说, “高祖心喜”。张良讲的故事,则此一时彼一时。人枪渐多,地盘日广,刘邦的自信便与当日混沛县的刘季大不同,再“云气”。就真是“妇人”之言了,如何拿到会上讲?还是“殆天授”好。
张良的故事讲起来有高度,用起来丰俭由人。古今之变、天人之际,都有了,真正的汉军“一家之言”,真是用到哪里哪里灵。试想,要是项羽方面悔不当初,也搞个“项王殆天授”,得多露怯?这就叫在政治上丢了大分,把自己搞得步步被动。所以,刘邦对手下都是骂骂咧咧,唯独对张良总是客客气气。不是刘邦在张良面前装贵族、演修养,他是真服气。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59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