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胡震亨,挽救了整个唐诗命运》内容如下:
万历四十六年,胡震亨被提拔为山东德州知州。这次,他推辞了,理由是母亲年纪已老,需要服侍,不能赴任,德州州吏远道赶来催他上任,他接过文牍,在上面挥毫写了两句诗:“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
崇祯末年,举国风雨飘摇,唯江南一带尚可称安稳。崇祯下诏寻求良吏,在家乡海盐待得好好的胡震亨,又被推荐任定州知州。他到了定州,曾捐献薪俸,保证民间渡桥之便。当时战事频繁,军队往来众多,他又巧于应付,供应有法,使军队不肆掠民间而得宿饱,为百姓免遭很多痛苦。后因守城有功,擢升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按照今天的标准,算是副部级干部了,而且在军界,可谓前途一片大好。
但是,这个时候,他向朝廷提出辞职,回家养老。所谓告老,当然并不仅是年龄的原因,在胡震亨,更多是现实苦衷。这段日子,他在定州殚精竭虑,有的是做实务的经验和决心,调到了中央,陷于皇帝歇斯底里的勤政作风与文武百官的明争暗斗中,便如虫儿落了蜘蛛网,再难有作为了。
因此,胡震亨在56岁那年,做了一个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决定:回家编一部最详尽的唐诗全集。在书斋的烛光下,胡震亨意外发现了一个诗坛大问题,令日月增辉的唐代诗歌居然失传了将近一半。他已经50多岁了,再等就怕来不及了!
海盐这个地方出文化人,出读书人,也出出版人。海盐人张元济,近代中国出版业第一人,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曾称胡震亨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推崇为海盐历史上读书最多、知识最渊博的学者。胡震亨辞官返乡后,分秒必争地埋首书城,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有着搜罗保留文献的热愿。凡遇秘册僻本、奇闻异书、旧典轶事,哪怕书册破损难读,都如获至宝,一一批读,与友人析疑辨异,校勘补缀。
他自己的家,就是一个图书馆。1625年,胡震亨挽起袖子,干了起来。“我不但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个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后世。”“我不但要收录些完整的诗,还要收入断篇零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
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着作。时间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着,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它有1033卷,按天干之数分为十签,不但有当时最完整的唐诗,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胡震亨非常满意,但是还不过瘾,又用了七年时间,吭哧吭哧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个时候,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距离他辞官已经快20年。这样一个人,《明史》竟没有他的传记,也没有一篇生平事迹传世。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着,《明史·艺文志》里收了好多他的书。
正是从胡震亨开始,李白、杜甫并提,成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这是胡震亨给出的排名。胡震亨编着的众多书籍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巨编《唐音统签》,此书奠定了他在明代唐诗研究诸学者中的巨擘地位,不但是诗集,还有评论,胡震亨对唐诗的评论,每一条意见都是后人无法忽视的。在此之前,并无全面梳理研究唐诗的着作,在此之后,今天的《全唐诗》就是以其为蓝本。
临死前,他叮嘱子孙,这些手稿和藏书都必须珍重保藏,免遭战火兵燹。他衰老垂死的眼,已经看到战火逼近他热爱的家园了。赖天之幸,也亏得子孙们坚忍能干,终于将他一生重要的着作保全。代表作《唐音统签》,于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寻其书稿重刻,由江宁织造府的曹寅主持此事。虽然此后就深藏大内,但总算不至于湮没。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276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