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辛弃疾:古代最能打的文人》内容如下: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问中国古代谁的文才最高,估计吵到世界末日也得不出个结论。但要问谁是古代文人中最能打的,那辛弃疾绝对实至名归。
辛弃疾彪悍至极又落寞无比的一生,都概括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里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诗词里写刀剑的文人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用过刀剑的却没几个。而辛弃疾却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榜样。他真的用刀剑杀过人,而且还不止一个。
南宋绍兴十年,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历城,和李清照是山东老乡。家人希望他无病无灾地顺利长大,于是就给他起名弃疾。但这并不是家人对辛弃疾的全部期望,尤其是辛弃疾的爷爷,他希望孙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卧底。
是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那种卧底。
此时,北宋已经灭亡了十多年,中原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如果按照出生证上的户口所在地来看,辛弃疾应该算是个金国人。但辛弃疾的爷爷却偷偷告诉孙子,当年靖康之变发生得太突然,咱家没来得及跑,只能选择打入敌人内部伺机而动。所以孩子要记住,你是个宋人,永远都是。
辛弃疾小时候,爷爷没事就带着他去城外转悠。辛爷爷这么做不是为了让孙子亲近大自然,而是给小辛弃疾讲哪条路适合北伐,哪座山适合打埋伏,哪条河适合安营扎寨什么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辛弃疾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一边学知识,一边练习武艺,时刻准备着为收复河山而奋斗终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撕毁合约,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南宋。主力部队都堆到前线,后方自然就空虚了,辛弃疾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散尽家财,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正式投入了抗金斗争中。他带着人马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被任命为掌书记,主管整个队伍的文书机密,大致相当于军队中的参谋长。
可辛弃疾的抗金大业刚开始就遭到了打击。他拉来的队伍里有个叫义端的和尚,这个货非但六根不净,还是非不分,竟然利用和辛弃疾的亲近关系偷走了起义军的大印,准备去投靠金国人。
这下子可把辛弃疾给坑了。毕竟是你的手下当了叛徒,这事肯定得你这个直属领导来背锅啊。耿京原本是想把辛弃疾宰了的,但辛弃疾却说:“给我三天时间,我保证把叛徒和大印都追回来!如果做不到,我提头来见!”
辛弃疾也不说瞎话,他先冷静地分析了敌我的形势,判断出义端最有可能走的路线,然后亲自带人日夜兼程,在半路上成功截住了义端。辛弃疾一刀就砍下了义端的脑袋,然后淡定地拎着人头和大印回去交差了。
砍了义端之后,辛弃疾也重新获得了伙伴的信任。耿京派辛弃疾南下去联络南宋朝廷,希望来个里应外合、内外开花。
一行人辗转来到了建康,正好遇到了在此视察的宋高宗,他给辛弃疾等人一顿封官许愿,让他们把耿京和队伍都带到南方来。
事情本来很顺利,可就在办完事北上的路上,辛弃疾接到了一个坏消息:起义军中又出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他杀害了首领耿京,然后带着部队投降了金国,已经被封为济州知州了。这下子辛弃疾他们就很尴尬了,谁能想到走的时候还好好的,结果自己这边刚谈妥,老家却让人给偷了。
有人说:“要不咱也散了得了。”可辛弃疾却坚持要让张安国这个叛徒付出代价。他打算把张安国活捉到南宋公开处决,这样既能给耿京大哥报仇,又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当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
接下来的剧情,完全就是电影大片里才有的“高燃情节”了。
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五十人的特遣队来完成这个地狱级任务。他利用张安国的得意忘形,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带着几十人从容地来到张安国军营外,说有事和他商量。张安国一看对面就这么几个人,根本就没多想,还以为辛弃疾是来投靠自己的呢。
可没想到辛弃疾一见面就把张安国给绑了,然后大声劝降其他人:对面的五万人听着,你们已经被我们这五十人包围啦!我们后面还有十万援兵马上就到!不想死的就赶紧投降吧!
辛弃疾凭借着惊人的勇气、逆天的智慧和强大的感召力,最终实现了绝地反杀,不但替大哥耿京报了私仇,更让张安国这个卖国贼受到了正义的制裁。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2535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