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多尔衮的决断》内容如下:
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由于去世得突然,并没有留下遗嘱,确立谁作为大清帝国的继承人是一个未知数。此时,最有能力也最有人望登上皇位的人有两个,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是时封睿亲王的多尔衮。豪格和多尔衮各有一大帮支持自己的王公贵族,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在皇太极死后的议事大会上,双方各持己见,眼看一场夺鼎的内讧迫在眉睫。这时,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既不立豪格,也不立多尔衮,而是立皇太极的另一个儿子,即年仅六岁的福临。
对此,知己知彼的豪格和多尔衮都没有异议。福临即位,也就是顺治。六岁的孩子无法真正治国,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就成为名正言顺的辅政王。与足智多谋的多尔衮相比,济尔哈朗显得忠厚无能,帝国的大权事实上操纵在多尔衮手中。
当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消息传到大清国都盛京时,多尔衮接受范文程的建议,做出了趁此大好良机进军关内的决定。
甲申年四月初七,多尔衮在盛京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一方面祭告太祖太宗,一方面进行战前动员。仪式上,顺治将大将军敕印赐与多尔衮,并下诏宣布,此次进军入关,所有大小事宜均由多尔衮全权处理。四月初九,大清军队除了留下少量队伍驻防重要城镇和边防外,能够调动的机动部队几乎倾巢而动。史家估算,当时清军大约有二十万人,此次出兵人数在十四万以上。行动之前,范文程向多尔衮等决策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以往入关,都是以明朝为敌人,现在形势变了,我们的主要敌人不再是明朝,而是推翻了明朝的农民军。事实证明,后来清朝的决策,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四月十四日,清军快速行进到翁后(今辽宁阜新境内)地面,前锋部队遇到几个跑得气喘吁吁的明军将士,他们要求和清军最高统帅多尔衮见面。多尔衮觉得事有蹊跷,当即予以接见。来人宣称是明朝副将杨珅和游击郭云龙,他们告诉多尔衮,自己是明朝平西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信使,带了吴三桂的亲笔信给多尔衮。这封信中,吴三桂要求向为宿敌的清朝念他一番亡国孤臣的忠义,能够派兵入关,帮助他消灭李自成。
事发突然,完全在多尔衮等人的意料之外,多尔衮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决策,于是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吴三桂的请兵。首先,大多数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对吴三桂请兵的真伪表示怀疑。关于吴三桂,清朝上下一点也不陌生,多年以来,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一直就和清朝打交道。现在,对他提出的请兵要求,清朝方面不能不心存狐疑,既怕有诈,也怕失掉机会。
这封信中,吴三桂主要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其一,对李自成农民军的不共戴天之仇;其二,希望清朝看在人伦道义的分上,出兵施以援手;其三,给出了清兵入关的具体线路;其四,许诺一旦清朝同意借兵,事后将裂地以酬。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239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