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紫禁城里的皇家学校》内容如下:
眼下正值新一年的开学季,教育成为热门的话题。很多文史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了故宫。
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设立了“皇家学校”,加强对宫廷各类人员的教育。比如,明代,内书堂为宦官学习的场所,宗学为皇室成员学习的场所,文华殿为皇太子学习的场所;清代,蒙古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宫中的八旗子弟学校;清代的皇子,上学的场所在上书房;晚清时期,光绪、溥仪两位皇帝则在毓庆宫学习。他们在紫禁城内,是一幅怎样的学习场景呢?
一、内书堂:宦官培养学校
据《明会要》载:宣德帝于元年(1426)七月,“始立内书堂”,先后令翰林修撰刘翀、大学士陈山、翰林修撰朱祚等人教授小宦官;而参加学习的小宦官年龄在十岁上下,人数起初为二三百人,后增至四五百人,由四位翰林官员教习。
内书堂的位置,可见于明人黄瑜《双槐岁钞》。据载,内书堂初设于文华殿东庑,后因皇太子读书地点亦选在文华殿东庑,内书堂迁移至宫外的司礼监(今东城区吉安所右巷附近)。隆庆末年至万历初年间,时任翰林院修撰的徐显卿,在内书堂给宦官们授课。明人余士、吴钺绘《徐显卿宦迹图册》,其中的“司礼授书”部分,展示了内书堂的授课场景。画面中,内书堂庭院内古树环绕,身着红色官服的徐显卿,正襟危坐于讲堂正中的桌案前,绘声绘色地讲学;而身穿青衣的宦官们,井然有序地立于室外台阶两侧,毕恭毕敬地学习知识。
小宦官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明人刘若愚《酌中志》载:小宦官既要学《百家姓》《千字文》《孝经》等启蒙读物,又要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士人读物,还要学《内令》(明太祖以来历代皇帝对后宫及宦官的诫谕)《中鉴录》(感化宦官以辅养圣德)以及《貂珰史鉴》(记述宦官史迹)等专业书籍。此外,为了以后进入司礼监,小宦官还要学习“判仿”,即模拟批复奏章,培养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披红”的能力。
内书堂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据《酌中志》载:内书堂由司礼监主管,提督太监为最高负责人,掌司、学长等人负责日常学习的管理,对小宦官们进行严格管教。小宦官入学当天,要对孔子牌位和讲课老师行拜礼;要交白蜡、手帕、龙挂香等物,作为学费;每月的初一、十五及节令日放假,其余每天都要上学。课堂上,小宦官字写得不工整、不能背诵老师指定的内容、污损书籍或字帖以及出现违纪问题时,由授课老师负责“打报告”,再由提督太监进行处罚。处罚的手段,轻则由学长持特制的木尺打手掌,重则在孔子像前罚跪,再重者则会受到较为严厉的体罚,刘若愚认为这种体罚“最酷、最不近理”。
小宦官从内书堂结业后,最好的出路是进入文书房,它是进入司礼监的前站。明代的司礼监太监具有代替皇帝披红的权力,相当于内廷辅臣。据《明史》载:明代有名的权宦王振,就是从内书堂结业的。
二、文华殿:皇太子出阁讲学处
文华殿位于故宫东部区域,为明代皇太子学习的场所。明代太子的学习,包括启蒙学习和出阁讲学,一般以八岁为界。《国朝献征录》卷十七“内阁六”载:“以国家旧制,东宫讲学不出八龄。”
皇太子出阁讲学地点为故宫东部区域的文华殿。《礼部志稿》卷十四“每日讲读仪”记载了太子出阁讲学的日程:每日早朝后(约为凌晨五点),皇太子去文华殿,读《四书》《五经》以及史书等,有侍读官伴读;在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由侍讲官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再由侍书官教太子写书法,冬天每日写五十字,其余每日写一百字;太子回宫午膳后,或休息,或学习骑射;每天晚上,太子需要“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
皇太子的假期充裕。万历朝《明实录》载:皇太子的假期包括皇帝的生日前后九天、皇后的生日前后五天、皇太子生日当天、正月初一至二十日、花朝节(百花的生日)一天、清明一天、端午前后三天、七夕一天、中秋一天、重阳节前后三天、冬至前后五天、腊八一天、朔后(每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各一天;另“大风雨雪、隆冬盛暑日,俱暂停讲读写字”。
文华殿学习期间,皇太子的轶闻趣事也不少。比如朱常洛少年老成,处事委婉。据《皇明通纪集要》载:朱常洛在13 岁时出阁讲学。他每次在文华殿学习时,都有一名讲官督导。文华殿内讲案前有铜鹤一对,讲官进殿后,要在讲案前磕头,然后起身立于铜鹤前,东西向站立。然而有一次,一名讲官因不懂礼节,绕到铜鹤后面去了。朱常洛便吩咐内侍官“移铜鹤可近前些”,即移动铜鹤位置,以使得这名讲官站在正确的位置。虽然并非真正要移动铜鹤,但这种委婉含蓄的提醒方式,给了讲官下台阶的机会,并获得了在场人员的赞许。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232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