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人生的最后几年,杜甫在操心些什么?》内容如下:
四、
年余后,思乡之情实在迫切,再加上远方的兄弟不断召唤,杜甫离开夔州,东行赴荆州,再行北上。
不料这一路充满艰难。到了荆州,北方又传来兵乱和战争的消息,无法再行北上。他的生活渐渐难以为继。
他的身体快速衰败,右臂偏枯,牙齿落光。
大概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耳朵也听不见了,别人和他说话必须用笔写在纸上。他日益穷蹇,走投无路。
跑到公安,又再次遇上动乱;接着到岳阳,到衡州,到潭州,又回衡州,所到处不是故人难寻,就是兵荒马乱。他在一条局促的小船上漂来漂去。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像这样一个人,日暮途穷,老无所依,他还写那些没用的关心别人的诗吗?事实上是居然还写,还在记录。
这些年里,甚至是他人生写作最勤奋的时候。
比如记录天下战乱不断:“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比如操心粮食太贱,影响农民生活:“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去年粮价高昂,军队缺粮;而今年粮食太贱,伤害农民利益。
还有,明明到处战乱不休,底层人民简直有无数种死法,用他的话说就是所谓“丧乱死多门”,然而一些底层的少年人、小孩子却傻乎乎地狂热好战、喜乱乐祸,盼着靠打打杀杀出人头地。他说: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
五、
768年,他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他是慕名而来的,本来还是有点高兴的。
就像萧涤非先生说的,他本来并不是来痛哭的,可最终登临之时,他却痛哭不已。
所谓“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
在这里,他写了一首诗,叫《登岳阳楼》。这首诗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想不开,什么叫放不下,什么叫沟命海心。
他明知道自己混成了什么样子,那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在诗的最后,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仍然是戎马,是关山,是时局。
终于,一年多的漂泊之后,时间到了770年冬天,他病况加剧,倒卧船中。
这时他已一贫如洗,衣服破破烂烂,一张用了很久的靠几早已散架了,得用绳子绑着。
他去不了郴州了,更去不了远方的洛阳了。事实上连这艘船他都已经出不去。他知道自己时间已经不多。
伏在枕上,他艰难地书写着,要给这个世界留下最后的声音。
这最后一首诗,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这可以说是杜甫的人生最后一诗,是他和世界的挥手告别。原诗很长,记录了很多方面的情况,不全引述了。
只引一下最后的几句,看他要书的到底是什么怀,还心心念念着什么: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他放心不下的,乃是“公孙恃险”,那些窃国的大盗仍然在作乱。
他无法释怀的,是“侯景未擒”,那像军阀侯景一样的元凶大恶,仍然在法外逍遥。
然后他写下的,是哪怕到了人生终点,也仍然牵挂的十个字:“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还在惦记着“战血”和“军声”。只要还能苟活一秒,只要别人还在承受不幸,他就永远无法忽视,哪怕是在自己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也不能。
这就是杜甫。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闻一多讲李白和杜甫,说李白有杜甫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
杜甫大概会讲:我没有什么伟大的人格。我就是忍不住,想不开,放不下,舍不得。
如是而已。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873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