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的近视眼诗人》内容如下:
有人结合他近视眼的症状,调侃说:他是因为近视,没看出是梅花,而是闻出来的!猜测归猜测,调侃归调侃,我们从他的一首《东皋》诗中,亦可觉察到王安石近视的症状:
东皋揽结知新岁,
西崦攀翻忆去年。
肘上柳生浑不管,
眼前花发即欣然。
“肘生柳”为典故名,比喻疾病发生了变化;眼前花发,说明视物模糊,昏昏花花的。由此看出,王安石的近视程度也不浅。
当然,也有臆断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云: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且在传诵千古的《早春》有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据此说明韩愈近视,缺乏充分的证据。还有少时砸缸救人、后来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说他是个近视眼,依据是他曾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眼疾不一定是近视,没有其他佐证,不足为信。还有人说苏轼也是近视眼,依据是其《病中夜读朱博士诗》前几句:
病眼乱灯火,细书数尘沙。
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
其实,苏东坡倒是得过“红眼病”,他用烫水敷面,缓解症状,听上去就像蒸汽眼罩,用以治疗红眼病。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美食家,还对医术颇有研究,先后撰成《苏学士方》和《圣散子方》。说他是近视眼,无凭无据,主观臆造而已。
到了清代,历史上两位大名人确是名副其实的近视眼。我们熟知的乾隆年间大学者纪昀纪晓岚,能言善辩,博览群书,实际上史书记载的纪昀“貌寝短视”,所谓“貌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乾隆皇帝也是近视眼,据说他近视到连璎珞和皇后都分不清,但即便因视力原因“迷茫”一生,却依旧坚持做自己。
后来有了眼镜,且乾隆时期眼镜颇为普遍,但乾隆一直坚持不佩戴眼镜。还写了一首诗《咏眼镜》,排斥戴眼镜,诗曰:
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
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
玻璃云害眼,水晶则无弊。
水晶贵艰得,玻璃贱易致。
老年所必须,佩察秋毫细。
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
挥毫抚笺际,原可蝇头字。
抑更有进焉,挈矩具精义。
赖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
敬告后来人,吾言直深思。
诗的前几句赞扬戴眼镜的好处,说明乾隆对眼镜的效果十分清楚,可他为何厌恶它以至于坚持不戴呢?诗中说得很清楚,一是因为材料,他认为西洋的玻璃眼镜对身体有所损害,不如传统的水晶镜片;二是因为佩戴之后形成习惯,难以摆脱,人为物役。他认为,戴眼镜是借助了别人的东西,而做到了“目明”,是一种不真实的目明,是自欺欺人。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827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