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郑国的命运:骑墙者真能永远左右逢源吗》内容如下:
春秋时代大国争霸,和战国时代的风气还很不同。所谓当霸主,意思是要中、小国都拥戴你,当然也就不能把他们都灭掉。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你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先要给别人他想要的东西。又说:“大国者下流,……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越是大国,和小国相处越要低调。大国用低姿态和小国相处,就能得到小国的支持。会有这种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因为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这话是对之前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后来单纯依靠“诈力”的战国时代,就未必适用。
这种国际形势,对小国的心态,当然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一南一北,长期争霸。位置在天下中央的郑国,是个公认的机灵鬼,和它东边的宋国比,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当时的“国际社会”,有所谓“郑黠宋狂”(郑国人狡诈,宋国人偏执狂)、“郑昭宋聋”(郑国善于看风色,宋国只会认死理)之类的评价。
宋国基本是坚定站在晋国一边的,郑国却随时转变立场。两强角力大约九十年,郑国认晋国是老大和认楚国是老大各是四十多年,可见晋楚两国有多么势均力敌,也可见郑国见风使舵有多么敏捷。
到后来,天下列国实际上已经把郑国归附谁,当做是谁成为霸主的标志。所以晋楚两大国有时为了让郑国做自己的盟友,因而开战。
而郑国也很善于利用自己这个风向标地位。比如鲁成公十五年,郑国与楚国结盟。其实当时论实力,晋国比楚国要强一些,为什么郑国会选择楚国呢?因为楚共王“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楚国把汝水南岸已经开垦的土地都送给郑国,请求两国结盟。
当时的诸侯国毕竟和今天的领土国家不同,一片土地归属哪个国家,换来换去是常有的事。楚国这么多年到处征服,地广人稀,送点土地给别人,没什么太多心疼。但对郑国来说,这就是很大的诱惑 。
郑国果然动心了。郑国的心态大概是,我们郑国就像漂亮的姑娘,晋国、楚国都在追求我,怎么谈恋爱都可以,但不要随便结婚。所以接待晋国使节的盟会上,大臣也会赋诗说:“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所以,这地我们就要了,先和楚国交往着呗,等晋国来了,我们再随机应变。
郑国时不时能收到楚国示好的礼物,同时看着身边的宋国因为坚定支持晋国而被楚国毒打,心里想必美滋滋。
郑国的好梦,破碎在晋国的一代英主晋悼公手里。
晋悼公励精图治,他在位期间晋国发展得欣欣向荣,同时晋国确立了一项国策,绝不和楚国开战。虽然以当时晋国的实力,和楚国开战大概率能赢,但大国当面锣对面鼓的开战,胜利代价也太大,反正就是不和楚国打。
晋国在郑国边境的虎牢加固城防,并驻扎了一支军队在这里。
这支军队的任务,是只要郑国和楚国结盟,就去打郑国。
郑国天天盼着晋楚决战,自己这朵交际花,好从此就插在胜利者的鬓角,但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连续好几年,郑国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晋军过来,把郑国打一顿,然后两国结盟;这时楚军来救郑国,晋军就回到虎牢,看着楚国把郑国打一顿,然后两国结盟;等楚军前脚刚走,晋军就从虎牢关出来,再把郑国打一顿。有时候一年之内,郑国要被两大国轮流打上好几遍。
几年下来,郑国被打得苦不堪言,而楚军一次又一次大老远跑过来,累得筋疲力尽,国库都快掏空了。
这时候,郑国执政团队开了个会,讨论的问题是:“何为而使晋师致死于我,楚弗敢敌,而后可固与也。”得让晋国把我往死里打,这种情况下,楚国要是不敢来救我,那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以后咱们就可以不用搭理楚国,坚定跟着晋国了。
能够让一国的领导人盼着“致死于我”,可见这些年郑国是惨到什么地步。
这时候郑国这个机灵鬼再看身边傻乎乎的宋国,这些年不但没有被大国攻打,有时还跟着晋国一起来打自己,在晋楚谈判中,作为中间人还有很大发言权,想必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809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