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传国玉玺失踪之谜》内容如下:
“玺”作为一种凭信,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印、私印均可称“玺”,到了秦始皇时期,下令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作为承奉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有五龙交织,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奉此玺为奇珍,视为国之重器。得到此玺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则认为是“气数已尽”。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容易被世人所轻蔑。后世皇帝对这块传国玉玺非常重视,每有政权更替,这块宝物也随之易主……
首次失踪
“传国玉玺”取材于历史上着名的“和氏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足。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又以欺君罪砍了其右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这块玉痛哭。文王派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虽然被砍了双脚,并不悲伤。我感到伤心的是,这明明是块宝玉,却被人说成是石头。一个高洁之人,却被人嘲笑是疯子。”文王让人把这块璞剖开,果然是块宝玉,所以称之为“和氏璧”。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了他。不久昭阳不慎将此玉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人张仪偷走了,就将张仪拘捕审讯。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后辗转来到秦国,后被拜为秦国宰相。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到了这块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打算攻赵强取,后因赵国宰相蔺相如据理力争,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灭亡赵国,得到和氏璧。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在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这便是传国玉玺。秦嬴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过洞庭湖口,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始皇将此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第一次失踪。8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玺打捞出来奉上。
秦子婴元年(前207年)冬,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奉上始皇玺。秦亡后刘邦即天子位,传国玺归刘汉,世世传受,称为“汉传国玺”,也称“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孺子婴年仅2岁,传国玺置于长乐宫,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遂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公元23年,王莽被杀,校尉公宾得玉玺,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玄。刘玄为赤眉军俘虏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刘辩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回宫后传国玺便找不到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345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