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商隐的雨》内容如下:
李商隐的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作政治诗和爱情诗这两个部分。李商隐是一个政治抱负很大的人,他热衷于官场,可他偏偏就生活在官场的夹缝里头。
“锦瑟无端五十弦”,实际上,李商隐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诗他说大了,他并没有能够活到五十岁。“一弦一柱思华年”,真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很让人痛心。一个一心想做大官的人又做不了,他能怎么说呢?写夕阳自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有点绕。更常见更有效更安全的,是写单相思。单相思懂的人更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李商隐的身上,他的政治诗和爱情诗通常是合一的。
以《夜雨寄北》为例。这个标题起码有四个内容,第一,时间,是夜里头;第二,环境,正下着雨;第三,他要回信;第四,那个人在李商隐的生活居住处,在北方。中心词是雨,也可以说,是夜雨。这可能是实情,也可能是心境和氛围。
为什么要讲这一首诗呢,就因为李商隐的雨写得好。
李商隐创造了一项文学纪录——他描绘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秋雨。这场雨到底有多长?没有人知道。
《夜雨寄北》这首诗其实是有情节的,是戏剧性的,它更像是一部长篇小说。可以说,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就隐藏在《夜雨寄北》里。
关于时间,我有一点补充说明。
时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以统计的时间,我们把它叫做物理时间。但是,时间这东西很鬼魅,它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和文学的,在电影上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银幕时间。——某个小伙子,他面对着镜头,一秒钟之后,小伙子的脸上长满了胡子,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电影院里的一秒是物理时间,而银幕上的时间它等于十年,这样的时间处理我们必须认可,否则电影就没法拍,小说也没法写。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无比精确,一分就是一分,一秒就是一秒,而心理和文学意义上的时间则充满了弹性。可以这样说,心理和文学的时间弹性构成了艺术的难度,起码是难度之一。
虽然李商隐是一个诗人,但是,在《夜雨寄北》里头,他在时空的处理方式上已无限接近于小说,甚至是电影。
我们具体看一看。我们把写回信的那个夜晚当做此时,也就是现在进行时;把那个地点当做此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看信是现在进行时,此地。信里头“问”是“君”在问,这个动作却是过去完成时,彼地。接下来,看信人开始回答了,又回到了现在进行时,此地。回答的内容呢?它指涉的是将来,当然是将来时,彼地。请大家注意一下信息量,就7个字,仅仅是时空关系就倒了好几个来回,这里的时间是接近物理时间的。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234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