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徐光启的这个学生不被冤杀,明朝会怎样》内容如下:
孔有德的叛军因为掌握了大量火器,山东的明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还在等着招安,最终却等来了孙元化的死讯,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从此决心与大明为敌,局面彻底失控了。
其实,就在孙元化被捕入狱后,他也有机会可以不死。登州失陷时,朝中一帮人纷纷说孙元化已经反了,但他的恩师徐光启上疏代其申辩,表示孙元化不可能反叛,甚至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担保。徐光启德高望重,孙元化接受审讯时,也坦露城破时曾试图自刎未遂,在场幸存者也为他作证。
但对他的攻击与诬陷并未停止。他们要置这位杰出的西洋火炮专家于死地,真正目标是攻击当初力荐孙元化的首辅周延儒。周延儒试图保下孙元化,但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副手温体仁,一直觊觎着首辅宝座。他一改以往对周延儒的恭敬,将他和孙元化扯在一起,狂轰滥炸,说周延儒袒护孙元化,是曾收过孙元化的好处。煽风点火成功了。温体仁阴就阴在摸准了崇祯帝的痛点:痛恨大臣结党营私。他一边让自己的“小圈子”不断攻击,另一方面成功地让崇祯帝认为孙元化在朝廷有一个“小圈子”。孙元化,不得不死了。
1633年6月,周延儒下台,托病还乡。温体仁如愿以偿,当上了首辅。此时,距离孙元化之死8个月。又过了不到半年,徐光启溘然长逝。
三、
历史很吊诡:当年孙元化一心想招抚而本人也希望被招抚的孔有德,最终成了大明王朝最可怕的掘墓人之一。孔有德与同样曾在孙元化麾下的耿仲明、尚可喜,均以汉人身份被清朝封王。在投奔孙元化之前,这三人均属于明军另一员重要将领毛文龙麾下。毛文龙为人骄恣,他的结果,众所周知:被袁崇焕杀掉了。
还是那个阴险的温体仁,他与毛文龙是同党,后者源源不断给他贿赂,结果因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断了这个重要财源,因此对袁恨之入骨。袁崇焕因敌人的反间计下狱后,温体仁连续五次上疏,以袁崇焕“欺皇上”“资敌私通”“引敌上驱”“胁城下之盟”的罪名,力请杀袁崇焕。兵部尚书梁廷栋与袁崇焕有私仇,也跳出来落井下石,终于得逞。
四、
崇祯帝极为痛恨党争,继位后不久,就捕杀阉党,一时赞誉四起,气象一新,崇祯被视为明君,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明君。但为什么他未能根绝党争,反而到了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农民军已经火烧凤阳明祖陵了,朝臣们仍然醉心于党争?
明史专家樊树志在《朝廷与党争》一书中认为:明末党争,是制度缺陷与管理者缺陷相互激荡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皇帝缺乏实务能力,过度依赖官僚体系,一旦双方意见冲突,官员们常以集体辞职相抗衡。在与皇帝的抗衡中,官员们找到了存在感,他们有动力将意见冲突动辄上升为观念冲突,因此形成观念先行、藐视实务的氛围。
崇祯这个皇帝当得辛苦,也很失败,他任人不专,猜忌多疑,朝令夕改,在位17年,连续换了50任内阁首辅,多位大臣被杀……他往往对一个大臣抱以厚望,但只要这位大臣未遂他意,有人攻击,便会动了杀念。那些热衷互掐的官员,深知崇祯最恨结党,于是用此罪名,往往一击而中。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官僚纷纷站队抱团取暖,彼此之间,哪还有信任可言?政治机制自然低能,统治能力大打折扣。
五、
孙元化临死前,给三个儿子的遗言是:不要怨恨朝廷,也不要出来当官,整理遗作,报效国家。三个儿子遵从了父亲遗愿。后来清军南下,孙元化的家乡,发生了惨烈的“嘉定三屠”,他的一个儿子英勇战死。他的《西法神机》《经武全书》留下来了,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火器、战术的军事着作,可惜未能引起重视。孙元化之后,再也无人懂炮学,清朝康熙帝要造炮,还得仰仗洋人。
历史确实有太多让人欷歔之处,最令人欷歔的,还是人性——党争暴露出来的固执、狭隘与私心、贪欲。大智慧,真难得。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222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