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如果穿越到今天, 古代皇帝们能做什么工作》内容如下:
帝王的话题总会引起热议,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其实,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除了换一种心情,不妨也换一种假设。
倘若有些古代皇帝突然穿越到现代,放下帝王的身段,安心做个现代社会里的上班族,那他们都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呢?所谓帝王生涯里的荣辱功过,都可以在他们的新工作中瞧个清楚明白。
主播这一行,常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男神款,草根出身且被元曲黑成小混混的汉高祖刘邦能行吗?答:没问题!
首先没问题的是魅力。刘邦虽说颜值困难点,但架不住他情商高。混迹沛县时,常年做无业游民,却引得萧何、周勃、樊哙等人死心塌地跟着,后来纵横天下,遇上张良、韩信、陈平等各种人才,也是轻松收服。吸粉的能力,可谓天生就十分强大。
其次没问题的是心理素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刘邦亲爹都被项羽绑了,眼看要扔进锅里煮汤,刘邦却含着眼泪哈哈大笑,唬得项羽没敢动手。后来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他转身拔出箭头,龇牙咧嘴地告诉项羽没射着,又唬得项羽上当。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出多少意外状况,都能妥妥压住场!
而要说最强的,还是刘邦的业务水平。妙语连珠算什么?刘邦叱咤风云一辈子,读书不多,看人断事却很准,靠的就是强大的判断力。他先消灭了项羽,又带着西汉王朝艰难休养生息,临终时交代后事,还能把各位大臣的毛病点评一遍,判断出粗笨的周勃将来能救大汉朝。事实证明,刘邦的这些判断全都分毫不差。这种判断能力用来在节目里做点评,还不是张口就来,金句不断!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曾说,刘邦属于那种思考能力强大的人物,别看他读书不多,但学到知识道理立刻就能举一反三。凭他的本事,能在秦末打下江山,到现代担当个电视节目主播,想不火都难!
作为北宋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宋仁宗赵祯在大宋百姓心中是出了名的高人气,一句民间口碑流传各地:百事不会,就会做官家。也就是说,除了皇帝,他啥都不会干!
但放在现代社会,不做皇帝的宋仁宗真的什么都不会吗?不一定,有个工作就一定很适合他:大学辅导员。
这工作有多适合他?首先说脾气,在学校工作过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大学生年轻火气旺,又是处于青春叛逆期,战斗力生猛,时不时会惹出点令人头大的事。不过放在宋仁宗身上,这真不是个事:你再生猛,能有拽着宋仁宗袖子不撒手的赵拤生猛?你再令人头大,能有喷宋仁宗满脸唾沫的包拯令人头大?面对这些糟心事,宋仁宗都是始终如一的好脾气,最后把一群生猛大臣感动得眼泪哗哗的。倘若宋仁宗去管大学生,不知能改变多少性格冲动的青年。
而且除了好脾气,这位皇帝还有个优点:替别人着想。据说宋仁宗在花园里散步,口渴了想喝水,却宁可忍着不说,散步完了才拿过水一气猛喝。问他为什么这么委屈自己,宋仁宗答:我如果找不到水喝,管事的侍从一定会被责罚,他们也不容易,我忍着吧。连这种小事都能替人着想的好人,一定是个事事替学生着想的好老师。
当然,最让家长们放心的一条,就是宋仁宗的原则。别看宋仁宗天生好脾气,对官员渎职枉法,他从来是严惩不贷,制造过冤假错案的官员不少都被他严厉处置。如果真做大学辅导员,类似校园霸凌之类的恶劣事件犯到他的手上,绝对不会姑息纵容。哪家大学的学生有这样的好老师呵护,就算不是一流院校,招生业绩也绝不会差。
这位“百事不会”的帝王,当年去世后能得到华夏大地集体哀悼,不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吗?
有位以写武侠小说闻名海内外的老先生曾调侃:以崇祯皇帝的个人能力,在现代社会恐怕什么工作都做不了,就算做个杀猪的屠户,可能也会因为性格暴戾而被投诉。这话说得稍微有点过了,崇祯也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嘛。比如在现代社会,有个工作绝对适合崇祯,甚至能令这位亡国之君名利双收,那就是推理小说家!
这工作对崇祯有多合适?首先说崇祯的文笔,别看他是亡国之君,崇祯的学问水平可不差,肚子里还是很有货的,每次经筵的时候常常纵论古今,甚至秦皇汉武在他眼中都是浮云。他亲手写的诗文也公认水准极高,这样的豪气加文笔,当作家很有优势。
最有优势的,还是他有一个独家能力:推理能力。这能力有多强?一次他的妃子田贵妃给他弹了一首小曲,崇祯先是听得入了迷,接着就脸色阴沉,问田贵妃从哪学的曲子。田贵妃战战兢兢回答是母亲教的。第二天田贵妃的母亲奉命进宫把相同曲子弹了一遍,崇祯这才龙颜大悦!
为啥闹这出?因为田贵妃是扬州人,崇祯一听田贵妃弹的曲子就怀疑田贵妃是妓女出身,直到田贵妃母亲亲自弹过,才证明了她的清白。一首小曲就能怀疑自家老婆,这推理分析能力,不用来写推理探案小说真心可惜!
补充一句,崇祯写推理小说没问题,可千万别从事探案工作。他的推理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瞧瞧他当忠臣宠爱的奸臣陈演,再看看被他坑到耳聋的忠臣孙传庭,就知道崇祯这眼有多歪。他要真去负责探案破案,不知要造出多少冤假错案!
(摘自《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20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