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历史故事 >三希宝帖难团圆

历史故事《三希宝帖难团圆》

栏目:历史故事|日期:2022-01-29|来源:民间故事选刊|作者:萨谦|阅读:手机阅读

历史故事《三希宝帖难团圆》内容如下:

1928年6月初的一个清晨,一列从北平开往沈阳的火车在行驶到沈阳西郊一个叫皇姑屯的小站时,一枚预先埋好的炸弹将列车中部的一节豪华车厢炸毁,这节豪华车厢中的乘客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东北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

这就是着名的皇姑屯事件。

消息传到北平,有一个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子从原本端坐的椅子上站了起来,不停地抹着额头上渗出的冷汗,他就是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

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张作霖在离开北平之前,曾派人专门来找他索要一幅古人的书法名帖。面对权倾一时的军阀头子,易培基不能强硬拒绝,于是推说这件书法帖被锁在保险柜里,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无法打开。张作霖因急于离京,又不便将宝帖强行拿走,只好作罢。没想到十几个小时之后张作霖就被炸死了。

此时,看着那件险些与张作霖一同葬身火海的国宝,易培基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躲过这一劫的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呢?

故宫西北面的养心殿是清朝各代皇帝起居的地方。养心殿西侧的西暖阁有一间小屋,屋子的正墙上有三个结结实实的大字“三希堂”,这是乾隆皇帝的真迹。乾隆皇帝喜欢书法,字写得也不错,尤其喜欢题字、题诗,可以说是至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

在他收藏的所有历代书法中,有三件是令他喜欢得可以不思茶饭的宝贝。

第一件就是书圣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第二件是他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第三件是王羲之的侄子写的《伯远帖》。乾隆皇帝由于太喜次这三件书帖,于是就在自己住的养心殿西暖阁专门隔出一间小屋,将它们收藏在这里,为的是可以随时欣赏、临摹。这间小屋就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三希堂”。

那件差点儿与张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国宝就是这三希宝帖中的第一帖《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第一书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篇幅不大,长23.6厘米,宽16.4厘米,也就相当于现在一张普通信纸大小。全文仅28个字,写的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实际上,这幅书法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说来令人遗憾,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失传,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这幅《快雪时晴帖》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由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  《快雪时晴帖》被保住了,《中秋帖》和《伯远帖》又身在何方?其实,连当时的易培基也不知道这三希宝帖中的另外两帖到底在哪里。

原来,早在民国初年,尚偏居住在宫中的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就盯上了三希宝帖,但是这三件宝贝名气太大,尤其是这第一件《快雪时晴帖》,光乾隆皇帝在上面的题款印章就有70多处。如果一下子把三件都拿出去卖了会太显眼的,还会惹出麻烦来。于是她决定先把另外两帖,也就是《中秋帖》和《伯远帖》偷偷卖掉。

为了掩人耳目,避免事端,她没敢找大古董商,而是就近卖给了故宫附近一个叫品古斋的小古董铺子。

随后,一个经常光顾这个小铺子的人,便在这里意外地得到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宝贝。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172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秘闻纵横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